编者按
敢为闯将,不断前行。近年来,衡阳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成绩斐然。
即将出台的《衡阳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深化改革试点,按照“十村标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策、项目、人才支持,推进典型引路,创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启动新一轮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改革。
为此,本报派出精兵强将奔赴各县(市)区的乡村振兴一线蹲点采访,今起推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衡阳在行动”专栏,讲述各地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衡阳故事。
9月1日,艳阳高照。走在衡南县谭子山镇工联村田间道路上,两侧水渠排列有序,部分稻田的作物已经成熟,远处传来收割机的轰鸣……
据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老典型”,工联村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通过18台板车起家,发展起了拥有20台货车的车队;不仅完成了农网改造,架起了880米空中渡槽,建成了3个电力排灌站,改造了塘坝渠道,还在3个山头修建了大型蓄水池,开挖了1.4万多方土石,构筑了10公里的管道工程,从邻县清花河引水进村,实现了村里灌溉及生活用水自流化,自来水和水泥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
“搭帮发展集体经济,我们村提前20多年就过上了好日子!”翻开记忆库、打开“话匣子”的村民满脸自豪。
▲工联村超市的开设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生活。
进入新世纪后,工联村的集体企业在市场风浪中逐渐走入低谷,直到“十三五”期间才走出低谷。“现在,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5块:油厂、米厂、水厂、农家乐和超市。”工联村党委书记周重阳向记者介绍。
▲村民在村集体经济企业中的大米加工厂上班。
在三胜大米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把加工好的大米进行灌装、打包,各个流程井然有序。据了解,该厂每年可向市场供应晚稻米500余吨,解决了20人就业。“我们在这里打工,大概有3000元一个月,村里一年的分红近20000元,还有就是村里的‘专享’福利,比如每家每户的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用电,村里都负担大部分费用。”米厂员工谢培菊说。据介绍,米厂主要是加工本地产的稻谷,在周边单位特别是学校食堂很受欢迎,所以米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销路不错。
▲工作人员在为桶装水包装防尘膜。
在工联村一处林木茂密的小山下,有一口水质好、口感清甜的泉水,水的储量稳定,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工联村就结合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通过有效整合资金,创办了狮液泉水厂,日均生产桶装水1500桶、瓶装水2000件。负责人谭淑丽说,水厂作为工联村的集体经济企业之一,村两委派专干负责经营创收,员工参与股份分红。现在水厂每年可创收50多万元,大家的收入都翻了番。“工资最高的一年有8万元左右,一般的也有五六万元,销售旺季时请的临时工月薪也在2000元左右。”
除了发展一产和二产,村里还积极发展农家乐、超市等第三产业。
农家乐主要是接待慕名而来的“周末游”“亲子游”市民。大家呼朋唤友前来休闲观光、采摘钓鱼之余,有地方休息用餐。而超市主要面对村民服务,每年也能为村集体带来一定的收入。
对工联村而言,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该村通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设置、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工作步骤,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进一步激发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周重阳说:“通过折股量化、清产核资,工联村算清了‘家底’——全村净资产1000多万元,其中集体占股20%,村民个人占股80%,享有股权对象300余户、1000余人。”
村里自成立经济合作社以来,村民的合法权益有了法律保障,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工联村村级集体收入达到了120余万元。
周重阳表示,下一步,工联村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努力提升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创新发展路径,继续扩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优势,坚持发展不动摇,壮大村级可用财力,更多地惠及群众,办好民生实事。文/记者周瑞华 图/周围 实习生李欣辰
来源:掌上衡阳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