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林,1983年生,现为武汉文学院首届签约专业作家、《汉诗》主编助理。著有《迎面而来》《三餐四季》《人山人海》《跟着诗人回家》《身体的乡愁》《谋国者》《线城》等各类作品多部。
谈起诗人林东林与诗歌的故事,他是这样说:读大学之前,我写过一些自认为是诗歌的诗歌,不过,这个“自认为”在大学开学的第一天就被粉碎了。当天,我拿着一沓诗稿请一个刚认识的师兄过目时,他当即就无情地指出——这不是诗歌,是顺口溜!我非常感谢他那天的当头棒喝,以及后来几年对我现代诗歌观念的建立所带来的帮助。
毕业之后,林东林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与诗人交往颇多,还策划出版过一些诗人的作品,再后来到武汉工作,与诗人的交往更多,也组织过很多诗歌活动。林东林坦言,这些都为其与诗歌的走近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氛围和背景。
他告诉记者,2019年8月,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林东林的第一本诗集《三餐四季》,它和诸多诗人朋友们一起合力赋予了其诗人身份,而诗人身份又衍生出了别的身份和别的写作,不过就源头而言,这一切都是诗歌给他带来的。
林东林没有来过衡阳,而说起雁城,他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衡阳的描述和想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等经典名句。
“所以尽管从来没去过衡阳,但是一说到这个名字,一想起这个城市,就总觉得好像是去过;尤其是对我们诗人、诗歌写作和爱好者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衡阳可以说是中国诗人和诗歌的归雁之地。”林东林说,因为衡阳为从古至今的无数游子和旅人提供了一个归雁的形象,即使对当代中国诗人和诗歌而言,这个归雁的形象和这种温暖而美好的形象空间也依然历久不变,衡阳已经成了某种永恒的文化共同体。
青春诗会是《诗刊》社的王牌活动,自创办以来就一直被誉为中国诗人的“黄埔军校”,被选为第38届青春诗会的诗人代表,林东林将之视为自己诗歌写作道路上一个极具标识性的节点。此前37届青春诗会中涌现出来的那些闪闪发光的诗人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也构成了他见贤思齐和追慕前辈的动力来源。
“在收到的诗会通知上,我看到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有启动仪式,有研讨会,有诗歌音乐会,还有诸多采风活动,要到石鼓书院、来雁塔、东洲岛、湘西草堂、南岳衡山等地参观。”林东林表示期待着在衡阳与各地的诗友们相聚,期待着与自己不同写作方向的诗友们探讨和切磋。
“如果说有某种出于诗歌写作本体的野心的话,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种‘我不以参加过青春诗会为荣,而青春诗会以我参加过为荣’的诗人,换言之,我希望自己写出独有的向度。” 林东林说。
当然,他也期待着能到衡阳的很多地方去转一转,在这片中国诗人的归雁之地上去接地气、接人气、接古气、接文气、接诗气、接雁气、接草木气、接天地之气、接浩然之气。在他看来,千里路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有着和万卷书同样的助益——又或许是比万卷书还更重要的助益。
林东林的诗:
《火车》
傍晚时分我走在这段铁轨上
他们和一只黄色的猫
也走在这段铁轨上
他们两手空空
提着菜篮或腋下夹着被子
走在这段铁轨上
走到我的前面、背后去了
消失在一栋栋低矮的房子里
那只猫也是这样
傍晚时分我走在这段铁轨上
他们和一只黄色的猫
也走在这段铁轨上
这是一段废弃的铁轨
那种呼啸的岁月已经远去
但仿佛我们都看见了
我们想象中的那列火车
来源:衡阳新闻网
作者:祝敏
编辑:宋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