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衡阳市石鼓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这场汇聚100余名文艺星光与智慧的盛会,不仅标志着石鼓区文艺组织建设迈入新阶段,更打开了一扇观察石鼓区“五区一园一线”建设的窗口,让人看到了千年石鼓的另“艺”面:这片千年古书院和千年度量衡交相辉映的热土,文艺如何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赓续:千年文脉
湘水汤汤,石鼓巍巍。悠悠书院,育人千年。
石鼓,因千年石鼓书院而得名,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坐拥“三江汇流”的独特文化景观,石鼓书院与来雁塔勾勒衡阳千年文脉,与青草桥头、草桥驿站等成为“诗和远方”栖息地,市博物馆、西湖公园等构成人文体验矩阵,吸引八方来客。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三馆”免费开放,定期举办名家作品展和主题作品展,场场人气爆棚,常态化推进“全民阅读”“非遗传承”项目,构建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千年古书院的独特文化禀赋,为石鼓文艺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石鼓区文艺事业紧扣时代脉搏,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文艺名家结对子,文艺志愿者扎根基层,拥有文艺团队上百个、文艺爱好者上万名,群众文化蔚然成风。青春诗会、星光音乐诗会、新年读诗会等品牌文化活动,以及“欢乐潇湘·幸福石鼓”“4·23”世界读书日和“群英荟”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擦亮石鼓文艺品牌。歌舞《春风十万里》《爱在三水间》等原创节目代表参加省市各类文艺活动;歌舞《三湘四水等你来》入选湖南省“欢乐潇湘这十年”群众文艺晚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展演;原创广场舞《让爱住我家》获评湖南省第八届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作品类“三湘群星奖”优秀作品;2024年湖南省第七届排舞锦标赛暨“舞动中国”排舞联赛(湖南站)石鼓区荣获三项特等奖、四项一等奖等等。

这份实力的背后,汇聚着石鼓众多热爱文艺、坚守初心的文艺工作者——出席本次大会的100余名代表,正是这片文艺沃土活力与创造力的缩影。
既有扎根在创作基层一线的文艺家,也有开创文艺事业的服务员;既有在传统文艺行业硕果累累的老前辈,也有在新文艺领域展现锋芒的青年才俊……身份虽异,初心相同,大家都在精品创作中耕耘不辍,在赋能经济发展上创作出新,在文艺事业前线不懈奋斗,共同构成了石鼓区文艺界热爱事业、潜心创作、服务人民的生动群像。
扎根:向上生长
文艺的繁荣,从来不是偶然的绽放,而是多年生态培育的必然结果。
组织建设是文艺工作的基石。2023年10月,石鼓区在衡阳市四城区率先成立区文联;2024年6月,升格为正科级群团组织,高起点成立作协、音协、书协、美协、语协5大文艺社团,严把准入关,发展会员超300名,打造了有温度、有凝聚力的“文艺工作者之家”。成立文艺家联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文艺方向,以“三个情怀”凝聚人心,探索出党建与文艺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新路径,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鼓样本”。今年7月,区文联在全省文联工作中作典型发言,是全省唯一的城区、衡阳市唯一的县市区代表。

作为一个成立不到两年的机构能结出如此硕果,还得益于石鼓区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和日益浓厚的文艺氛围。
深耕“制造立市 文旅兴城”和“五区一园一线”建设实践,主动融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争创市级品牌活动。配音的微视频《中国成就图鉴》、录制的公益广告《绿色低碳 多彩中国》、配音的北京援藏三十周年系列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和学习强国展播。中国画《画里画外》《又见花开》分别入选“笔耕新时代·墨舞新征程”第三届全国群文系统原创诗文书画精品展、“素心若雪”第十一届全国女画家作品展国家级展览。书法《湖心亭看雪》入展全国第二届书法小品展,《金错刀行》《龙潭夜坐》分别入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风华正茂”·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书法展、湖南第七届艺术节美术书法精品展。音乐作品《渔灯照影思悠扬》《隆啊隆》获得湖南省三湘群星奖“优秀作品奖”。更以“文化+ ”跨界融合,AI创作歌曲《雁城秋梦》入选省级展评,《来到石鼓》播放量破百万,青春诗岛成文旅新地标,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活力。

既“请进来”,也“走出去”,邀请王跃文、胡丘陵、陈群洲等文学艺术名家来石鼓传经送宝,组织会员到邵东、珠晖等地交流学习,在学习互鉴中提升格局与境界。既重视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也注重中青年生力军的引育培,杨宝琳、廖卫华、范战平等老艺术家领头创作实践,以吕宗林为代表的新乡土诗派入选《中国诗歌年鉴》,未央、安安等青年新秀脱颖而出,上海七猫文化公司签约作家廖梅辉作为新文艺群体代表和青年文艺家当选为区文联第一届兼职副主席,实现出人才和出作品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
蓄势:未来可期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石鼓区文艺事业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石鼓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擘画了清晰的蓝图——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石鼓,为“五区一园一线”建设添光添彩!
今年,石鼓区立足全市“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将打造“千年古书院”“千年度量衡”文化标识,编制列入“十五五”文化专项规划。未来,石鼓区的文艺创作将更加紧扣“五区一园一线”建设,打造好这两个文化标识,进一步活跃火热新时代的石鼓文艺事业,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将瞄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行路径,在文艺创作上打破传统思维,创造出更多拍手叫好的作品,让老故事拥有新表达、老艺术展现新魅力、老手艺走进新生活;在资源整合上充分发挥市“三馆两中心”优势,让好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让创作者都能有表达的舞台;在产城融合上主动融入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用各种各样的文艺表达,为产城融合添光添彩、出谋划策。

与此同时,石鼓还将突出精品导向和人才导向,主动吸纳“文艺两新”优秀人才加入协会,大力实施“文艺新星”培养计划,五年内重点培养50名德才兼备、潜力突出的骨干人才。加强文联自身建设,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和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用好各项政策及扶持资金,落实必要的人财物资源,加大对新创优秀作品和拔尖人才的宣传推介与奖励力度,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作、尊重人才、渴望精品的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
从石鼓书院的历史回响到草桥驿站的艺术灯火,从中山北路的书酒茶休闲时光到智能衡器产业园的文化+科技魅力,石鼓的文艺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文脉与创新交织的土地上,文艺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华章。
来源:石鼓融媒
作者:李文恋 陈毅
编辑: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