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哲桥油茶基地。
贫困户正在选拣油茶籽。(资料图)
神农国油生产线生产的油茶。
红网时刻 通讯员 资一帆 李爱成 记者石珊 衡阳报道
“人勤春来早,雨润花更艳。”阳春三月,耒阳市公平圩镇横岭村的山头上一派繁忙,挖坑、扶苗、培土、施肥……抢抓春时,湖南神农国油生态农业公司正组织50多位村民栽种油茶苗。“我们种的不仅仅是茶籽树,还是脱贫致富树呢。”50岁出头的贫困户李康军信心满满地忙活着。
近年来,耒阳市把油茶产业发展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相合,在油茶绿色产业链的带动下,全市共有8314户贫困户参与油茶的种植、管理、经营,走出了一条立足产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由黑向绿 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耒阳被誉为“中国油茶之乡”,已有1800多年的栽培历史,高峰期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123万亩。“要重点围绕油茶、水果等产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突出油茶战略地位,用好用活衡阳市‘油茶九条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油茶种植、加工和销售,打响耒阳油茶产业这张绿色名片。”2018年1月8日,耒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油茶产业作为耒阳市今后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被列入全市“实施3131工程计划,开展六大行动”发展战略。
截止3月上旬,全市共调剂油茶苗370万株,新造油茶3.1万亩,补植补造0.8万亩。
政策的春风带来了油茶产业发展的春天,老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但耒阳过去的老油茶林都是分山到户的责任山,农户自主管理,各户油茶林面积少且分布散。基本上实行“自产自销”的模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公司+基地+农户”
怎样走出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难成气候的传统发展模式,成为耒阳油茶产业振兴的一个重大课题。油茶产业要振兴,必须要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耒阳市委市政府洞若观火、成竹在胸。
形成以“公司+基地+农户”集种植、科研、加工、经营于一体的公司化运作模式,依靠公司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实施“龙头带动”模式;对资金困难的,公司或种植大户与农户签订林地流转合同,租期为30-50年不等。农户不仅可以获得林地租金,还可以就地打工赚钱。租期年满后,林地及地面附属油茶林无偿返还给农户的出地进钱模式;对有条件的,村干部牵头,农民出地出资,组建作社,共同开发建设的出地出资模式;对想干事的,公司或种植大户牵头,农民以林地入股,按照“林农20%,公司或大户80%”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以地入股模式。
望着结满圆鼓鼓果实的油茶树,耒阳市太平圩乡寿州村今年46岁的贫困户贺佐信笑容满面。2010年他流转承包了村里479亩荒山。由于自己经营不善,再加上四个孩子读书,很快就出现资金不足,2014年他被纳入贫困户,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2015年在林业局工会主席周浩垠帮扶下,以林权抵押贷款15万,重新打理油茶的同时还发展了林下养殖。去年,油茶林首次为他带来了6万元的收入,林下养牛、鸡为他创收9万元。随着油茶树进入产果高峰期,今年预计这片油茶林的收入可达25万元以上。
“去年我的林场用工400多个,全部请的贫困户,我是贫困户过来的,我晓得如何脱贫,下一步我打算进一步扩大我的林场,带领全村的人脱贫奔小康。”贺佐信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创新机制 多模式发展
近年来,油茶种植公司、种植大户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涌现了神龙油茶、中联天地等种植公司30家,规模合作社45家、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大户260户,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家。截止2017年底,全市新造高产油茶林29.38万亩,油茶林总面积达115.08万亩,年产茶油1.02万吨,油茶年产值达17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油茶第一县”。
“搭帮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搭上了油茶产业的顺风车,日子越过越红火!”耒阳市公平圩镇大路村贫困户刘洪全拉着神农国油技术员李小康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16年,刘洪全零租金承包了该公司170亩油茶林,负责施肥、除草、看管、采摘,油茶产果所得按比例与公司分成。去年,刘洪全靠这170亩油茶林的纯收益达到5万余元。仅仅一年时间他就甩掉贫困的“帽子”。
“通过发展油茶产业,既解决了山地抛荒、荒坡披绿的生态问题,又能很好的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耒阳市林业局局长刘凡介绍。耒阳油茶的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作,有效克服了传统油茶种植分散,效益不高的难题,对促进全市农民就业和增收脱贫取得了实效,真正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来源:红网
作者:资一帆 李爱成 石珊
编辑:李璐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