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改革开放40年】医者家庭行医四十余年 见证衡阳基层医疗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40年】医者家庭行医四十余年 见证衡阳基层医疗发展变化
2018-07-16 14:13:54 字号: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巨变的医生家庭。

  红网时刻 记者 谭倩 衡阳报道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迈入第40个年头,回首衡阳各个领域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领域绝对称得上独树一帜。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血气分析仪、四维彩超、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四十年沧桑巨变,衡阳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一直生活在衡阳、并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巨变的老医生李运莲来说,自己和儿子李士的工作经历,便是衡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变化的一个缩影。

  “老三样”忆艰苦岁月

  初见李运莲医生,是在雁峰区某街上一间颇有年月的私人诊所里,内里中药飘香、陈设简单。李医生虽已68岁,但退休后仍在该院坐堂。她说:“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是我闲不住,我热爱医生这份事业,就想为人们做点好事,做老百姓的健康守护人。”

年轻时的李运莲医生。

  从医41年的李运莲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医卫事业的发展,对于现在的就医条件,她过去做梦也想不到。

  1977年,毕业于衡阳市卫生学校的李运莲被分配到衡南县咸塘镇卫生院工作。那个年代多数城乡的医疗水平低下, 李运莲所在的咸塘镇也不例外。“当时卫生院就是一个两层的红砖瓦房,我们就靠着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看病,哪有现在的医疗器械这么齐全。”

  由于卫生院人数少,而看病的基数大,李运莲即使作为医生也要承担其他的岗位职责,“打针、发药、收钱……什么都要干,后来还要时常下乡搞计生结扎,那个苦是现在人想象不到的。” 李运莲回忆着那段艰苦岁月。

李运莲找到年轻时在湘江医院工作时的工作证。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李运莲被调至衡阳市雁峰区湘江医院(现在的黄茶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1998年6月,医院发展遇到了颈瓶,人员偏多,业务收入增长缓慢,在医院发展面临困境的时候,李运莲主动承担当时偏远郊区一个分门诊部的临床工作,带着一位护士在基层搞“点”十年。

  “真窝囊!”谈到当时的境况,李运莲叹气的吐出这三个字。诊所建起来后,医疗用品少之又少。“诊所面积狭小,除了放置药品柜、坐诊桌外,诊所里的床不仅是病号的床也是我和护士休息的床。”

  让李运莲难以忘怀的是,当时的不锈钢针注射器不是一次性的,每次使用完后放到大锅煮沸的开水里消毒,再继续使用。最让她无奈的是,输液管都是自己手工做的。

  “那时候大部分人有小病就只吃几粒西药丸子,吃药不管用的才打青霉素(肌肉注射),有些人就干脆自己吃土方子。” 李运莲感慨,这既源于当时条件的艰苦也源于当时人们健康意识的薄弱。

  “自行车、药箱是母亲出诊时的标配,有时候接到急诊半夜骑着单车就去上门看病。”李运莲的儿子李士回忆道。那个年代,没有医疗保障体系,母亲的诊所点就是那方圆大部分人看病的地方。李运莲感叹道,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相比以前,这已经有所进步了,毕竟人们看小病不用奔波到市里来了。

  激荡前行,改革铺就健康路

  受母亲的影响,从衡阳医学院(现南华大学)毕业后的李士也毅然走上从医之路。屈指算来,他已在珠晖区妇幼保健院(以前称江东区妇幼保健站)工作15年了,从单纯的大内科医师到基层全科医师,医疗政策和卫生环境的变化可谓历历在目。

  两间门面、几把座椅、铁架子隔开的药房……2004年李士参加工作时,几乎和母亲90年代行医时的环境相同。“当时在湖北路干子里100多平方的两间门面里,两三个四方桌子就是坐诊台,病床就是一铺草席床,人多的时候患者就自己准备个衣衩拿着吊瓶在外面的马路上徘徊。”谈起那段经历,李士印象深刻。

如今,多种先进医疗设备被引进使用。

  2005年后,乘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建设加大投入的东风,李士所在的江东区妇幼保健站搬迁至今天的珠晖区东风南路,如今称珠晖区妇幼保健院,配套解决了康复住院病房、健康体检中心、康复诊疗室、健康教育室等工作用房。医疗器械上也有了显著的改变,四维彩超B超机、螺旋CT扫描机、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被引进使用。

  “随着21世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模式已由治疗向预防转变。” 李士说,这催生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分级诊疗制度。

如今,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成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这几年,衡阳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下沉优质医疗资源,逐步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诊疗信息整合共享。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成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去年7月,李士参加了全国基层全科医师高级研修班,在全科医师队伍建设中磨练成长。虽然现在已是医务科科长,但他每周还是要坐诊几天,并上门为签约家庭服务,因为这让他能够最准确地掌握签约对象的健康现状而做到精确诊疗。“现在我得对我的签约对象负责任。”

  如今,李士的家族中,从医之人不在少数,医改增进的民生福祉使他们的动力更加澎湃。“我们看得到改革开放在医学上带来的变化,这较40年前有了天壤之别。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持续不断地深入,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李士深深期许。

来源:红网

作者:谭倩

编辑:李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