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衡阳正青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耒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召开。
红网时刻衡阳10月17日讯(记者 周海波 通讯员 资一帆)10月17日,“衡阳正青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耒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召开。耒阳市副市长黄扬波、王翔、姜凯分别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 。
记者:今年初,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的战略目标,油茶作为耒阳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请问近年耒阳油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什么成效?有哪些主要做法?
耒阳副市长黄扬波:感谢您的提问,感谢媒体记者对我市油茶产业的关心和关注,耒阳市油茶林栽培历史悠久。1976年,被定为油茶商品基地县;1984年,我市启动联合国援助的油茶林改造工程项目;2000年、201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油茶之乡”;2010年举办了全国油茶生产现场会;2015年-2018年我市连续四年两轮评选为省产油大县; 2017年被评为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目前,耒阳市现有油茶林115万亩,是全国油茶林种植面积第一县;有油茶种植企业31家,其中,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1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有油茶专业合作社45家,种植面积200亩以上大户260户,2017年产茶油1.02万吨,年产值15亿元,通过油茶产业扶贫带动1018户贫困3277人脱贫,2018年我市将通过油茶产业带动4842户贫困14325人脱贫。
这些年我市在油茶产业持续发展上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高位推动确保重点发展。我市把油茶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强油茶产业的实施意见》,从十二个方面明确油茶产业扶持政策,2019年,市财政每年优先预算安排或筹措4500万作为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耒阳市油茶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强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二是扩面提质实施规模发展。抓好产油大县、油茶示范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质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公司、合作社、造林大户为主力,坚持高规格整地、高质量栽植、高标准抚育管理,大力开展油茶新造林,2008年至今已造油茶林36万亩;坚持挖潜增产,加大老油茶林低产改造,近十年已垦复老油茶林50万亩。
三是科技支撑推进品牌发展。强力打造耒阳油茶区域品牌,2016年“耒阳油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组织制定耒阳茶油标准;申报耒阳茶油著名商标;与省林科院合作成立耒阳市油茶科研所;建成了年产油1万吨的油茶加工厂,引进国内外油茶行业最先进的加工生产线,做强油茶精深加工,完善产业链。
四是创新融合实现共享发展。将油茶产业与转型发展结合,引导、扶持资源企业发展油茶绿色产业;将油茶产业与扶贫攻坚结合,建设油茶扶贫基地,出台了《耒阳市油茶产业专项扶贫资金利益链接实施方案》,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建设脱贫;将油茶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积极推进油茶庄园、油茶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五是优化环境促进健康发展。做好林业政策性保险、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防范自然风险;维护企业环境、规范油茶采摘秩序、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积极化解林权纠纷,维护林农、林企利益,促进油茶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请问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耒阳市是如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
耒阳副市长王翔:记者朋友们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医疗卫生这一重大民生工作,多措并举,多方发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健康“保障网”。
一是夯实基础。全市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新建了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中心、疾控中心综合大楼以及三医院、肾脏病医院住院大楼,完成了精神病医院和自愿戒毒所的整体搬迁重建;50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34个省级贫困村村级卫生室建设全面加强,群众就医条件持续改善;构建科学人才引进、技能培训机制,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二是深化改革。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落实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14家市直公立医院、50家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在药品购销领域实行“两票制”,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三是提升服务。多措并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群众可以免费享受14类47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建立了农村贫困人口重病兜底保障机制。2017年以来,大病集中救治1783人,慢病签约服务5292人,重病兜底1431人,救治率、服务率都达到100%。谢谢!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那么请问,改革开放以来耒阳交通发展速度怎样,取得了哪些成绩?另外,据我所知,耒阳市今年正大力组织实施“旅游升温”行动,请介绍下改革开放以来耒阳旅游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耒阳副市长姜凯: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改革开放40年来,耒阳交通运输事业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之前,我市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全市公路总里程仅1503公里,只有G107(时称京深公路)、S320(时称耒吉公路、耒常公路)两条标准较低的柏油路,其他全部是低等级的砂石路。营运班线里程只有334公里,客运车辆14辆,年客运量仅122万人次。专业货运车辆仅119辆,货物运输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群众出行基本靠走,货物运输基本靠挑”,是当时交通运输情况的生动写照。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经过40年持续建设,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5448公里,其中95%为水泥路和沥青公路,也就是说新建水泥和沥青公路5000余公里,形成了以国省干道、高速公路为骨架,县乡道为支线,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现有班线客运车辆356辆,营运总里程12445公里,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25倍、37倍。货运车辆2316辆,年货运量超过1000万吨。已经实现了建制村100%通水泥公路和班车。“出门就是水泥路,抬手可上公交车”成了新农村的基本配置,家用小车也已逐步进入千家万户,特别是随着耒阳高铁站的建成,人民群众出行有了更加快捷、舒适、安全的方式,去年耒阳西高铁站运送旅客达到240万/人次。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耒阳交通一直在努力。
关于您的第二个问题,耒阳的旅游发展。耒阳地处湘南腹地,自秦置县、汉称耒阳,已有2200多年,是联合国地名专家认定的“千年古县”,全省只有三个,耒阳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四大发明之首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里。耒阳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发展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耒阳旅游经济基本为零。
1999年,耒阳市设立了旅游局,确立了以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转型支撑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创建了一个国家4A级景区(蔡伦竹海)、一个国家3A级景区(蔡伦纪念园)、三个国家2A级景区(培兰斋、农博馆、神农温泉),成功获批了耒水国家湿地公园、蔡伦竹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蔡伦故里省级风景名胜区、“千年古县”等一批“金字招牌”,并于2013年成功创建湖南省旅游强县,2016年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按照耒阳市委、市政府年初安排部署,我市又成功入选“湖南省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县”。目前,耒阳旅游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正持续提升,旅游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借此机会,诚挚邀请媒体朋友届时前来参观指导,宣传推介耒阳旅游。
来源:红网
作者:周海波 资一帆
编辑:周海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