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寻迹千年石鼓书院 湖湘文化从这里发祥
2018-11-26 22:30:49 字号:

寻迹千年石鼓书院 湖湘文化从这里发祥

6.jpg

石鼓书院。

红网时刻衡阳11月26日讯(记者 谭倩)“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这是曾国藩对衡阳古书院的评价。11月26日,由中央、省、市三级媒体组成的“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衡阳石鼓书院,通过参观体验、实地采访,一同感受千年书院文化,溯源湖湘文脉。

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光明网、湖南大学承办。当天上午,采访团一行实地走访参观了石鼓书院,寻迹书院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传承故事,观赏湘剧、衡州花鼓戏、祁剧、衡州渔鼓等衡阳地方非遗经典剧目展演。品茶道、听古琴,众人在合江亭畔感受三江汇流之地的灵秀之美。

5.jpg

古筝展演。唐国华 摄

3.jpg

祁剧展演。

石鼓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国家级4A人文旅游景区。公元806年,唐朝隐士李宽在石鼓山上筑庐“求真观”,即为石鼓书院雏形。公元805年,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赴任途中路过衡阳,赋诗一首《合江亭》,其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成为后人争相传送的佳句。公元997年,宋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书院。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与岳麓、睢阳、白鹿洞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此后,众多名家贤达纷至书院讲学,朱熹、张栻、曾熙等更是其中翘楚,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杨度等一大批济世之才也由此走出。

4.jpg

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末,“大观”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大观楼是书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它占据了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下讲学楼上藏书。

“石鼓书院建于唐,扬名于宋,繁盛于明清,又在近代毁于日寇炮火,几经兴废,最终于2006年在原址上照旧重修。”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谭崇恩介绍,如今的石鼓书院已恢复了中国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三大功能,并延伸开展了“石鼓书院大讲堂”、启蒙学子开笔礼、传统文化义务讲解等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为湖湘文脉传承再添新彩。

采访团成员、人民网编辑记者宋子节感受到衡阳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仿佛看到中国书院的发展与变迁,这里不仅有旧址,还有大量的珍贵史料与遗迹,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厚重与文脉传承的情怀。”

1.jpg

石鼓广场正上演衡阳湘剧《新醉打山门》,吸引众多群众观看。

走访后,众媒体围绕“石鼓书院的历史与精神内涵”展开座谈交流。“石鼓书院是推动湖湘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原衡阳市文物处处长、《石鼓书院》作者郭建衡多年研究书院文化,他介绍,石鼓书院在教学授徒中始终坚持将儒家经典与康济时艰相结合,以义理之学育人,铸成了鲜明的精神文化内涵,那就是济世恤民的强烈爱国情怀,并由此衍生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明道义正人心的尚德精神,为有用之学的务实精神。

行走在石鼓书院内,依稀可见当时学者大儒神采飞扬地讲课、莘莘学子聚精会神聆听的情景,作为儒学思想千年发展脉络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座书院的一砖一瓦留下了它独特的历史痕迹。历经1200多年的沧桑,今天的石鼓书院旧貌换新颜,是集讲学问道、觅石探幽、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想一探中华思想文化发展脉络的人们。


来源:红网

作者:谭倩

编辑:梁丽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