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关节运动科主任陈志伟博士(右)在义诊中。
红网时刻记者 谭倩 通讯员 周王艳 苏冰悦 衡阳报道
众所周知,医生既是救死扶伤,解救病患的光荣职业,同时也是辛苦且不容易被理解的职业。那身永远不变的白大褂,就像是他们从医的初心,要为患者诊病治病,解除痛苦。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一位医者的职业誓词,更是他们崇高医德和无私精神的映照。今天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记者采访到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关节运动科主任、骨科研究所负责人陈志伟博士,向坚守在岗位上的白衣天使致敬。
医务工作者的学习标杆
1991年,陈志伟就读于衡阳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6年进入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陈志伟始终坚持学习与临床的结合,2005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骨科学博士学位后,他再次回到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该院第一个骨科博士。
医生成长道路上,总住院医师岗位是重要转折点。总住院医师要在科主任或主治医师领导下,参加院内各科的会诊,处理各种疑难杂症,进而成长为成熟的临床医生。在担任总住院期间,陈志伟至少参加800台以上骨科复杂手术,收集了大量的骨科少见病、疑难病资料,为之后在骨科医学领域提出新理论、开展新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陈志伟总是对前沿医学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单位的关怀与培养下,他多次被选派往德国、美国等国的知名医院学习,他钻研业务,总结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业务功底越来越扎实。他的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所在科室的年轻骨干,都把他当做学习的标杆。“医学进步很快,我一直支持他们多走出去学习充电。”
2011年,陈志伟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梯队,2013年入选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首批学科骨干人才培养对象。2019年光荣入选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第二批学科主任培养对象。
医无止境 推广骨科治疗新理念、新技术
医学领域的进步,不仅需要仁心,还需要恒心。
“改变生活习惯,通过运动康复治疗,配合药物辅助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陈志伟说,许多骨科病痛多由于劳损、创伤、老化所致,目前以运动康复治疗便可解决大部分问题。
陈志伟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COA学术大会上发言。
专注骨科医学临床与科研教学的陈志伟率先在湘南地区提出关节疾患的规范化阶梯治疗,在湘南地区最早开展感染人工关节的一、二期翻修手术,积极推进骨科运动医学的发展,并将运动医学理念融合进骨科创伤治疗中。此外还积极推进足踝疾患、小儿骨科、骨肿瘤疾患的规范治疗。
自组建骨科学科研究团队以来,陈志伟带领科室团队积极学习骨科的新理论、开展新技术,先后开展新手术达30多项。目前,他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10余项。取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2010年主持的《胫骨近端骨折及毗邻结构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衡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次举办湘南地区、衡阳地区关节置换学习班、关节论坛,多次获得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综合奖。在他的带领下,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骨科学科在2015年成功申报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并连续三年上榜骨科领域全国百强医院。
敬重生命,以患者为中心 诠释医者情怀
为医者,妙手仁心,抚血泪辛伤。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前线的医生,陈志伟从来认为治病救人是第一位。
陈志伟和愈后患者合影。
“敬重生命,生命是最重要的。”在23年的从医工作中,他一直保持着对病患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台手术竭尽全力、对病患术后跟踪随访、与家属保持良好沟通……
“看似最简单的手术,说不定下一刻也是危险的。”陈志伟关心体贴病人、注重细节,小到手术室患者的体位、保温,大到手术前认真规划、手术中精细操作、手术后积极康复。多年来,他没有一起医疗纠纷、投诉,许多患者及家属对他好评如潮。“只要医生把该尽的职责做到位了,患者和家属会理解的。”
二十三年如一日,每天提早半小时上班,陈志伟常常因为手术回家时已经繁星满天,少有时间陪伴家人。无论哪个治疗组有疑难病例,复杂手术,他总是随喊随到;手术台上有呼救,无论什么时候,总是第一时间赶到。
“每周做15台手术基本是常态。”担任现职以来,陈志伟在临床工作中每年共接诊门诊病人4500余人次,平均每次门诊接诊100余人次,常常门诊时喝不上一口水,甚至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年手术量超600余台,绝大部分都是复杂高难度手术,手术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非常高。
“医者仁心,生命至上”,从医多年来,陈志伟不忘初心,始终以高度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一线为患者服务。他深知,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肯定与信任,才能出色的做好本职工作,减轻患者病痛,做一名守护人民健康的“卫士”。
来源:红网
作者:谭倩 周王艳 苏冰悦
编辑:梁丽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