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49年10月15日,衡阳市公安局正式成立。70年来,衡阳公安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维护稳定,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一部不怕牺牲、甘洒热血的战斗史,一部奋力拼搏、不畏艰难奋斗史,一部砥砺前行、锐意创新的发展史。
在这段峥嵘的岁月里,坚定的信仰始终伴随着代代衡阳公安人的成长,红网通过寻找老照片,聆听老故事,一起追寻衡阳公安的前世今生,见证那份信仰的力量。
红网时刻 记者 宋美君 衡阳报道
“警察”这两个字对于王跃进来说,早已深深地刻入她的生命里,融入血液中。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警察中有她引以为荣的父亲,职业生涯中有志同道合的丈夫,自己唯一的女儿也加入了公安队伍。
同一种职业、同一个目标、同一份责任,在王跃进家三代人中,已有近70年的坚守,警察于他们而言,已不只是一份单纯的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一种精神的传承。
同一种职业、同一个目标、同一份责任,在王跃进家三代人中,已有近70年的坚守。
一身警服一生责任
“干我们这行,有一种荣耀,那种满足感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今年61岁的王跃进,虽离开钟爱的警察事业有6年之久,但回想起自己37年的职业生涯,王跃进神采飞扬,忍不住感慨“那是一段无悔的青春。”
王跃进的父亲王祖仁1951年参加公安工作,是衡阳市公安局正式成立后的第一代公安。
父亲笔挺的警服,腰间别着枪的威武,让小时候的王跃进总觉得父亲比一般人更加高大些,制服情结也深深地烙在她的心上。
王跃进的父亲王祖仁1951年参加公安工作,是衡阳市公安局正式成立后的第一代公安。
18岁那年,知青王跃进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通过考核如愿以偿穿上了警服。“上白下蓝的‘的确良’,穿上的警服的那一刻,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王跃进回忆,1978年,她被分到广场路派出所成为了一名社区民警,配合居委会管理社区。王跃进管辖的范围有600多户居民,且是城乡交汇的地方,范围广面积大。为了对每一户做到知根知底,她买来一辆自行车,走街串户,哪家有几口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如数家珍。
“那时就是满腔热血,觉得干就一定要干好!”王跃进说着,似乎又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段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和感受到公安工作是‘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髓。”
时间追溯到1980年,由于破案技术的改进,衡阳市公安局配备了传真机,王跃进被选调成为一名技术员。
“这是我当年接传真的照片。”王跃进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告诉记者。拂去历史尘埃,30年前的记忆一帧帧袭来。
王跃进回忆,在一间条件较好的房子里,摆放了6台机子,专门负责传真各省市乃至全国重特大案件的、可能流窜到衡阳的犯罪嫌疑人的照片,然后到暗房冲洗,分发到各县区局。
“机子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为了确定保密性,每人事先签订好保密协议,感觉命运要同机子共生死。”王跃进说着,笑出声来,好似又听到了那传输照片的滴滴声。
八十年代,工作中的王跃进。
而当年利用的传真“高科技”真正破获的案件是少之又少,这是让王跃进一直敢到遗憾的事情。
“现在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实现了从四处奔波缉捕到网上追逃,从图上指挥作战到可视化指挥平台调度,打击犯罪的手段越来越先进,效率也越来越提升。”王跃进忍不住感慨起来。
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是一件“奢侈”的事
王跃进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经历讲述着,偶尔有年代不清晰、或故事不完整的地方,在一旁的她的老公宋国都总能恰当地给予补充。
宋国都1970年参加公安工作,刑侦科、治安科、经保科、交警支队……41年的工作中,衡阳公安的许多部门留下了他深深的印记。
王跃进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张照片,他们穿着藏青色的警服,时光不仅在警服上留下了印记,更悄悄地划过他们的青丝白发间,但人民警察的这份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却传承了下来。他们的女儿宋倩接过了父辈手中的棒子,当上了一名特巡警,成为家里的第三代警察。
“特巡警都是冲锋在前,比想象的更危险,但她就是这个职业,没有退路。”王跃进说起女儿的工作骄傲之余也有几分担忧。
宋倩接过了父辈手中的棒子,当上了一名特巡警。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每年春节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但在王跃进的记忆中,这样的日子似乎没有过。
“因为家里基本都是警察,春节安保是工作中重要环节,也是家里人最忙的时候,不是这个执勤,就是那个巡逻,根本聚不到一块儿。甚至有时吃着吃着,电话一响,就奔赴岗位了。”王跃进介绍,“家人已经形成了习惯,彼此之间不用等待。”
“牺牲小家的团聚,守护万家的平安,这都是值得的。”宋国都在一旁补充道。
在整个采访中,王跃进一直在向记者表示:“我们没做什么大事,都是一些平凡的工作。”记者好似也没有听到荡气回肠、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人民警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或为打击犯罪、或服务群众、或创新改革,但这些点滴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件大事,一件守护雁城平安的大事。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编辑:梁丽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