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衡阳风华·70年70人|谢莉斯:心系衡阳的歌坛“领军人”
2019-10-04 11:06:10 字号:

编者按: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铭刻在那里。

他们是革命者、拓荒者、奋斗者,更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他们从来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坚守与担当。他们如丰碑般树达与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与沉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网信办、红网衡阳站联合推出“衡阳风华·70年70人”网上展览活动,利用红网、“衡阳发布”等网络平台,通过系列报道、集中展览、网上互动、对外宣传、结集成册等,对历史致敬,发时代宣言,向先进学习,为衡阳聚力,将精神承扬。

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为最美地级市而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jpg

红网时刻 记者 蒋楠 整理报道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一对歌手组合突然横空出世,引爆了整个中国歌坛。《校园的早晨》《笑比哭好》《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唱进了千家万户,无论是城市街头还是乡村田野,处处都有他们的歌声。他们就是当时享誉国内外的音乐界黄金搭档谢莉斯和王洁实。


在80年代,享誉国内外的音乐界黄金搭档谢莉斯和王洁实。图片来自网络

谢莉斯,祖籍衡阳市衡南县。她是我国著名歌唱家,中国电影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待遇,由于她的创新贡献,被誉为中国歌坛“里程碑式”的人物。

1972年谢莉斯被分配到中国电影乐团任歌唱演员,1978年与王洁实合作,通过刻苦钻研创新,他们用校园歌曲的方式首先向中国歌坛介绍并展示了“通俗”唱法,并以强劲的演唱实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风靡歌坛。他们的第一张专辑《何日才相会》磁带卖出了500万盒,健康积极的校园歌曲俘虏了一代人。

u=4212195227,731059153&fm=173&app=25&f=JPEG.jpg

年轻时候的谢莉斯。图片来自网络

有过辉煌,有过灿烂,但始终萦绕在谢莉斯心间的是外婆做的那碗“衡阳菜。”

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谢莉斯父母从衡阳到重庆,谢莉斯四兄妹都在重庆出生、长大。“期间母亲回过两次衡阳,为我们带去了外婆送的很多东西,大家开心得不得了。”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谢莉斯第一次回到衡阳,在部队接受劳动改造,终于与外婆重逢。现在的她还记得外婆以前住在沿江北路,而现在那一带早已拆除。

“外婆对我喜欢得很,连睡觉都守着我、看着我,第一次来衡阳吃外婆炒的菜,特别香。”外婆在谢莉斯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以至于她多年后翻唱《外婆的澎湖湾》,总是几多真情涌上心头。

后来虽不常回家乡,但谢莉斯常想起外婆做的菜,想起那爆香的口味、亲切的味道。

谢莉斯母亲过世后,骨灰送回了衡阳。“文革”期间,她的妹妹和弟弟也下放到衡阳,后来还分别在衡南县花鼓戏团和衡阳拖拉机厂上班,直到老年才去外地。谢莉斯的父亲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就回到衡阳居住,一直到90年代初在衡阳去世。

上世纪80年代初,对自己在衡阳的演出,谢莉斯也历历在目。“演出完了,发现门口好多人来找,原来好多都是自家亲戚。”

当时,亲戚朋友发现她身体不好,还送了许多鸡蛋给她补充营养。她回忆到,“送了很多来,都吃不完,就分给台里的其他演员吃。”

后来有一次来衡阳,在一家鞋店里,她被昔日曾现场看过她演出的歌迷认出。这位歌迷嗓子长了小结,谢莉斯就示范教他练声。“小声地唱,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她一边总结,一边唱了一曲《大海啊故乡》直击人心的歌声引得周围市民纷纷鼓掌。

两人演唱配合默契,台风端庄大方,是八十年代以来二人组合的黄金搭档。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家里老一辈的亲戚都已不在,衡阳还有谢莉斯的表兄妹。她隔几年回一次。“挺关注衡阳的,每次看到有关于衡阳的文章,都会看,看到衡阳飞速发展,就有回老家的冲动。”

(推荐单位:衡阳市文旅广体局)

来源:红网

作者:蒋楠

编辑:李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