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端起饭碗就想起您的恩”衡山松坳村村民缅怀袁隆平
2021-05-24 18:11:38 字号:

“端起饭碗就想起您的恩”衡山松坳村村民缅怀袁隆平

红网时刻衡阳5月24日讯(通讯员 刘彧 廖晶 记者 宋美君)2004年9月8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国际粮农组织官员专家专程来衡山县永和乡松坳村,对他正攻关的第二期超级杂交稻基地之一的松坳村百亩示范片进行查看评估。

17年过去了,当年陪同袁老的衡山农技人员和记者再次来到松坳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们只要端起饭碗,就会想到袁老,总是忍不住掉眼泪。

图片4.jpg

当年陪同袁老的衡山农技人员和记者再次来到松坳村。

衡山农技人员:我和袁隆平难忘的三次见面

“那是2004年9月8号上午,袁老和29个国家的农业专家,还有5个国家的农业部长一起来考察我们松坳村的百亩高产示范田。”说起17年前的那一天,衡山县高级农艺师阳文帅就像在说昨天发生的一件事情。

图片5.jpg

2004年9月8日,袁隆平院士亲临永和乡松坳村示范点考察超级稻长势。

当时的阳文帅是松坳村百亩示范片一个据点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稻田的防虫治病。“在这里他就看着那个稻田,他说你们这个稻田管理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特别是病虫防治这一块比较好。袁老对整个示范片的产量感到非常满意,松坳村当时已经达到了780公斤/亩,创造了衡山县单季稻单产的最高水平。”

这一次,是阳文帅与袁隆平的第二次见面。

1992年9月,袁隆平带领着农科院育种团队的专家,对衡山当时的祝融乡两系高产田进行验收。

“因为当时我主要是负责示范点的资料这一块,工作的时候他很严谨,跟我交谈的都是数据。什么时候移栽?密度是多少?基本苗多高?后来,我还跟他合了影,当时因为是第一次见面嘛,很兴奋!”

2004年11月,阳文帅跟随领导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汇报示范田的情况。“就是现在的省农科院里面,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给予了我们15分钟的汇报时间。”

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的袁隆平当时从百忙之中,抽出15分钟见了衡山来的农技人员,让阳文帅感到很有面子。“当时要见他的人太多了,他跟旁边的人说,请你们等一下,我要见见从衡山基层来的农技人员。”

“我们把当年超级稻(2004年)的成产结果和示范情况告诉了袁老,袁老听了以后很开心。他说我们辛苦了,要请我们的客,后来请我们吃了饭。”

“回想我跟他见的三次面,每一次他都热情地和我握手,很平易近人,朴实地就像我们身边的村民。”

“袁老师您走好,我们这一代农业人和下一代农业人,会在不远的将来圆您的梦。” 阳文帅站在袁老曾经看过的稻田边,默默诉说着对袁老的思念之情。

松坳村村民:端起碗我就想起他的恩

“听到袁老逝世的消息后,我只要一端起碗就想起他老人家的恩,就会想哭!”村民刘佑云热泪盈眶地告诉记者。

图片6.jpg

永和乡松坳村村民刘佑云回忆起袁隆平院士,瞬间热泪盈眶。

5月23日,松坳村村民听到袁老逝世的消息后,心情激动,坐立不安。他告诉侄子,一定要去拜祭一下老人家。侄子听后,二话不说带上73岁的刘佑云,晚上7点开车出发赶往长沙,一直到11点才到达。

“我为什么要赶过去悼念他,因为他在我们松坳村蹲点的时候费了力!我们松坳村的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刘佑云告诉记者,“我今年73岁,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我们那时候的苦,也不知道没饭吃是个什么滋味。我们小时候连山上的草都吃过!以前是吃照得见影子的稀饭,试种了超级稻以后,才开始吃干米饭的。所以我们非常感谢他,一想起他走了,我只要一端起个饭碗就会记得他的恩!”

松坳村制种村民:我与袁老的两次失之交臂

今年77岁的宋冬仲是松坳村村民,七十年代,宋冬仲代表衡山县原沙头乡与全县175人,赶赴海南制种基地制种。

“我们整个乡只去了5个人。”谈起当年,宋冬仲感到很自豪。“海南制种基地是袁老发展的,改到那边制种,主要是因为那边的气候好,能够早一年推广超级稻。”

图片7.jpg

宋冬仲老人回忆曾经在海南制种的岁月。

“那一天,我听说袁老到我的制种田来看了,我心急火燎地赶过来,但还是慢了一步,他们说袁老看了我的制种很高兴!袁老看了后刚刚离开,遗憾呐!我在海南呆了半年,我们这几个人制种当年成绩突出,在衡山来的制种人里面是最好的!”

2004年9月袁隆平来到衡山松坳村看百亩超级稻示范田,宋冬仲知道消息后,急忙赶到超级稻示范片,没想到再次跟袁老失之交臂。

“去年我摔了脚,行动不方便了。昨天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后,我一个晚上都没睡觉!袁老不光是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他还解决了全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他那样的科学家很伟大!我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两次都离他那么近,却没有见到他老人家的面。”

五月的松坳村,山清水秀,稻田里嫩绿的禾苗正茁壮成长。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世代务农。17年前,袁老在这里洒下的一粒粒种子,不光种进了田里,还种在了村民的心中。这粒种子,改变了松坳村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温饱、富足、美好;这粒种子,在松坳村村民心中生根发芽,生长出丰足、幸福、奉献。

来源:红网

作者:刘彧 廖晶 宋美君

编辑:王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