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两个百年”的时空交汇点上,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一把手”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领头雁,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必须作表率、打头阵。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一把手队伍整体素质呈现新的特征,一把手监督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以贯之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以有效监督把“关键少数”管住用好,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引领作用,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公开发布,这是我们党针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制定的首个专门文件,是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制度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的进一步集成完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监督相统一。加强个人修养,在现阶段,就是要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各项具体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职、正确用权,自觉接受监督,既是保证领导干部个人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又是促进一个地方和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地把自身置于法律法规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切实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如何接受监督,我认为,应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表率。
一、做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的表率
党员领导干部的成长离不开个人努力,更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监督帮助。修养再高,能力再强,也不能脱离监督。
一要在组织的监督中不断成长。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对领导干部而言,组织监督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和约束。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是对谁不信任,也不是找谁的麻烦,跟谁过不去,而是党组织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是为了让干部少犯错误,不犯错误。越是职位高,越要有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从已经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必须以强有力的监督促使其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曾国藩说过:“盖位愈高,则誉言日增,箴言日寡”,因此希望别人“常以药石之言相绳”。任何人,不论他的职位有多高,资格有多老,贡献有多大,都不能自视特殊,亵渎组织的权威性。作为党的一级组织的主要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搞特权,耍威风;作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不能游离组织之外,忘记身份和职责,搞自由主义、我行我素,损害班子的团结和威信;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不能忘记自己是党组织的一员,不尽责任和义务,不服从组织的领导。要把组织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及时给自己打“预防针”,增强免疫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考验,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要在组织的考验中不断进步。组织上因工作需要,对干部的选任是很正常的。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应随时接受组织的挑选,接受组织对自己的考验。应当看到,组织上选干部配班子,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是第一原则,是根据班子建设实际需要来选配的。暂时用与不用都很正常,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说到底也是组织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决不能因此心生怨恨。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顾大局,守原则,遵纪律,无论进退留转,都是工作和发展的需要,是组织的安排,应该愉快服从,努力工作,接受考验。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就天经地义。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做到“进”者奋发有为,“退”者心情愉快,“留”者意志不衰,“转”者迎接挑战。
三要在纪律的约束中不断锤炼。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及党内纪律。要充分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等组织生活的作用,自觉经受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党组织和党员同志们的监督。要及时地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知错就改,有错必纠,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要依纪依规如实向组织如实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把各项党内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看作是最高戒律,自觉遵守。
二、做自觉接受班子监督的表率
领导班子成员在一起工作,发现问题相互提个醒、扯个袖,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班人”天天在一起工作,彼此知根知底,监督和被监督最现实也最有针对性。
自觉接受班子监督最好的途径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列宁曾经说过:“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从已查处的“一把手”腐败案件来看,大多都没有坚持集体领导,而是“一言堂”,“一把手”成了“一霸手”。原来有些单位,财务收支“一支笔”审批,干部任免、人员调入、工程招标一人说了算。“一把手”综合症的基本特征就是独断专行,具体表现为三个一: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到了这个程度,一个干部想不腐败都不可能。坚持集体领导,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定期交心通气。对“一把手”而言,决策前交心通气,互通信息,达成共识;产生意见分歧时交心通气,求同存异,化解矛盾;遇到困难、出现失误时交心通气,总结、吸取教训;职务升降、岗位变动交心通气,理顺情绪,振奋精神;思想作风有了问题或群众有反映时交心通气,提醒批评,防微杜渐。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分工不分家。三是集体研究决定。凡是“三重一大”即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要干部的任用、重要项目的审批、大额资金的使用,都要集体讨论决定。四是尊重多数,重视少数。尊重多数,指以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决议。重视少数,指要对少数人的意见进行具体分析。少数人的意见确有道理,而且人数与多数人接近时,应暂缓作出决定;少数人的意见部分合理的,要把合理的部分吸收到决议中去;不合理的,要进行理性分析,使大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三、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表率
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它能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看问题、作决策时的主观、片面和随意性,从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就会更加和谐密切。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觉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既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也是领导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对待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能否做到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实质是能不能真正实践党的宗旨,把人民当作国家主人的问题。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摆正位置,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当作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不断提高自己、改进工作;必须学会倾听,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特别要认真听取不同意见,不断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用决策的民主性保障科学性;必须深入基层,“零距离”倾听民声、“零障碍”了解民情,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严格落实制度保障。应当通过建立健全公开制度、公示制度等,逐步扩大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应当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让群众的利益得到及时维护。同时,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加大问责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行为,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做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表率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实施监督的重要途径。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已经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的一种常态,成为检验执政能力的一杆标尺。
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领导干部对待舆论监督,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舆论监督作为群众满意的“晴雨表”,主动自我加压;把舆论监督作为工作的“放大镜”,主动查摆不足;把舆论监督作为干部管理的“预警器”,主动强化监督;把舆论监督作为教育引导的“风向标”,主动引导舆情。
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就是要习惯于在媒体和公众监督下工作。首先,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必须自身行得正。其次,领导干部要有接受舆论监督的勇气。再次,领导干部接受舆论监督要有雅量。因为通过舆论反映的意见和问题,有时也难免有片面性。对此应有宽容之心,耐心说明,正确引导,切不可一听逆耳之言就火冒三丈,稍有出入更是大发雷霆,堵塞群众言路。如果听不进批评、包括有点出入的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就是一句空话。
要善于应对舆论监督。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不能躲。中国有句“惹不起躲得起”的古话。这在一些政府和官员处理突发事件上表现得颇为明显。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躲”的行为既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更伤害了受害者的感情,反而激发媒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会把事件放大,说不准个人还会被“人肉搜索”,局面更加被动。二是不能横。要端正态度,讲究技巧。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三是不能瞒。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报喜不报忧,实质上是对公众的一种欺骗,甚至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这在矿难事件的处理中最为典型。领导干部要以事实为根据,把事实真相向媒体说清、说透。
本文作者系 衡阳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郭建中
来源:时刻
作者:郭建中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