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通讯员 张果 赵陆秋 记者 宋美君 衡阳报道
蜡烛的复燃、化学红绿灯、烧不坏的手帕,一个接一个的化学实验展现出来,孩子们不断发出惊叹,沉醉在化学的神奇之中。2022年暑假,“红星闪闪”教育帮扶实践团来到衡南县近尾洲镇中心小学进行支教活动。
十年来,衡阳师范化学与材料学院组织“三下乡”队伍,带着一个个有趣的化学实验走进乡村,让乡村的孩子感受科学的魅力。
十年来坚持教育脱贫,“红星闪闪”教育帮扶实践团被团中央授予“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团队,获得了“全国百强传播力团队”等荣誉。团队负责人唐升老师说,乡村的孩子需要科学,我们的教育之行会越走越远。
带着科学走进乡村
“红星闪闪”教育帮扶实践团。
2012年,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三下乡”团队第一次前往乡村支教。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三下乡的团队,带着科学走进乡村。
“三下乡”团队会在每年的暑假进行支教,三十人的团队分为支教组、宣讲组、调研组、宣传组、后勤组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各司其职,确保支教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最初去乡村进行支教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支教的学校没有多媒体,甚至没有白板。”唐升说,支教老师必须适应环境,用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传授给乡村里的孩子。
很多乡镇的小学没有开设科学课,学校也没有专业的科学老师。志愿者的支教内容会涉及到每个科目,后来课程渐渐与专业所学挂钩,着重于对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化学,不仅是科学实验,还包括安全常识。“唐升说,开展支教活动就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们知道更多科学常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赴一场教育之约
“三下乡”组员正在教授科学知识。
2022年8月1日清晨,三下乡志愿者们出发,经过两个小时车程,到达了衡南县近尾洲联合学校蒸市校区。随后,打扫教室,整理实验仪器,到小镇上拿快递物资,去街道上宣传招生……
科学组教员彭湘婷早早就到了教室,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比起师范专业的同学,彭湘婷作为非师范生表示,很害怕自己讲不好,孩子们不喜欢。
当天的化学课彭湘婷准备给孩子做科学实验。
“我们今天实验的名字叫《大象牙膏》”
话音刚落,台下的孩子们便叽叽喳喳起来。
“大象牙膏是什么”“实验课,可以动手做了!”
看着孩子们激动的模样,彭湘婷示意让大家安静下来,开始实验过程讲解。
“大象牙膏就是将过氧化氢和肥皂泡混合……”
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完成了实验,彭湘婷跳动不安的心终于放松下来。
“我很喜欢教育这一行业”,彭湘婷出发前在家练了很久,生怕对孩子们有什么疏忽。
当问及参与支教的原因时,彭湘婷说:“虽然我不是师范生,但是我对于支教以及教师这个行业都很感兴趣。近尾洲的孩子们很可爱,看见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样子,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感到无比骄傲。”
青春托起读书梦
“三下乡”团队走村入户开展宣传活动。
为了找寻最深处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三下乡团队的志愿者们会在每次支教之前进行实地走访调研。2019年经过走访,志愿者发现近尾洲镇上7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有一些家庭甚至生活保障都成问题。
针对于镇上这一系列问题,更加坚定了志愿者教育扶贫的决心,他们把支教的重点放在了留守儿童的身上,每家进行走访,把适龄的孩子送去学校。“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孩子就是留守儿童。”副团长邓哲宇说,“他的天赋不是很好,但是他对于学习很有激情,对于课程的参与度很高。”
为了能够更好的教学,志愿者们会提前一个月做好准备工作。“我们会提前安排好支教一周的课表,准备好教案。组员之间还会相互模拟课堂,纠正仪态、语音等问题。”团长陈镜姣介绍说。
教育帮助学生照亮前路。通过支教,近尾洲镇乡村学校化学课的普及率从一开始的10%到现在的90%。孩子们的梦想也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或是教师。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收获,”彭湘婷说,“希望往后能有更多的支教机会,孩子们的笑容、家长的信任,既是责任,也是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 张果 赵陆秋 宋美君
编辑:蒋楠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