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教师何学成把艺术种子播撒进留守儿童的心田。
何学成与学生在一起排演剧目。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向阳依璇 衡阳报道
在衡阳市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暨“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中,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教师何学成先后在衡阳县渣江小学、樟木中学、板市中学等地支教5年多时间,把艺术种子播撒进留守儿童的心田。今年,他又一次荣获由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衡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衡阳市教育局联合颁发的“爱心‘衡阳群众’支教老师”荣誉。
据了解,衡阳市创新推出“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着力构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体系,让留守儿童体验多元体艺活动。截至目前,参与结对帮扶的驻衡高校、各级文明校园、文明单位达270余个,已覆盖全市各个偏远乡镇,惠及乡村学校180余所、留守儿童4.8万余名。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老师何学成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导演工作中,他像“造梦师”:每一次排演剧目,从剧本的筛选打磨,到指导孩子们理解角色、把控表演节奏,都事无巨细。根据衡阳县民俗文化特色,何学成指导渣江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原创舞蹈节目《渣江纸龙花灯》,作品深受好评。拿起编剧的“笔”,何学成又变身成挖掘孩子内心世界的“探险家”。他鼓励孩子们把对父母的思念、在乡村生活的见闻、和小伙伴的趣事,转化成一个个充满童真与真情的剧本片段,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历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从而更积极地用文字去记录、去表达 。编舞时,他又化身为用肢体语言传递情感的“魔法师”。结合留守儿童的成长背景与情感特点,编排独特的舞蹈。把孩子们对远方父母的牵挂,融入到一次次凝望、伸展的动作里,让孩子们在舞动中,释放内心的情绪,也收获艺术带来的自信。
支教期间,何学成老师还率领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的老师一同前往衡阳县樟木乡中学,根据学生报名分成的各兴趣小组,在不同教室同时进行艺术专业授课和心理一对一交流。从而让孩子们透过艺术的窗口,看见更广阔、更美好的世界。那些曾经因亲情缺失而有些沉默、孤僻的孩子,则在艺术的滋养下,渐渐变得开朗、自信。
“未来,我还将以爱为笔,让更多留守儿童能在艺术的陪伴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勇敢前行。”何学成老师说。
来源:红网
作者:向阳依璇
编辑:宋美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