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庙村汽车用品加工帮扶车间吸纳33名村民长期就业。
红网时刻新闻8月15日讯(通讯员 何衡 王佩璐 张兴宇)衡阳县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回引能人返乡办厂,不仅让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遍地开花,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8月14日上午,笔者走进栏垅乡关庙村,闲置许久的小学校园如今机器轰鸣,1500平方米的汽车用品加工厂宽敞明亮,工人们正分布在各自工位上,忙着加工脚垫、坐垫、储物箱等汽车用品,成品将出口到俄罗斯、英、美等国家。
这座汽车用品加工帮扶车间由关庙村村委会与广州优踏汽车用品有限公司联合打造,通过完善水电、消防等配套设施,将闲置校舍改建成集生产、加工、物流于一体的产业基地。62岁的脱贫户许美兰和老伴都在车间上班,平时除了质检和包装,她还负责给员工做饭,一个月拿两份工钱,既赚了钱又顾了家。目前,车间已吸纳当地33名村民长期稳定就业,其中脱贫户2名,低保户1名,残疾人2名。
位于栏垅乡三和村的米粉厂。
许美兰是衡阳县栏垅乡关庙村村民,从厂房建成开始就在这里务工:“在离家近的地方做事还是很好,我们年纪这么大了,也不想跑外地打工,自从有了这个车间,让我们在家里就有事做,能赚钱。”
衡阳县栏垅乡组织委员王珊介绍说:“乡政府充分利用闲置粮站、小学为企业提供场地,帮助企业争取政策补贴,同时对乡内脱贫劳动力开展摸排,帮助他们就近就业、稳定就业。”
除了盘活闲置资产,衡阳县还积极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建起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务工车间。在栏垅乡三和村这家米粉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制作新鲜的湿米粉,一部分运到市场售卖,另一部分则加工成干米粉销往全国各地,年营业额达300万元。车间负责人李水凤之前在广州从商多年,2019年经招商引资返乡创办米粉厂,由于自动化生产模式操作简单易上手,迅速成为当地村民增收新渠道。
栏垅乡的梳篦厂。
三和村村民严君笑着告诉笔者,在这里工作稳定,一个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如今这个厂办得好,我能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车间建成后,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李水凤还充分发挥人脉资源优势,以车间为“大本营”,帮村民把家里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
李水凤介绍说:“借助我们公司的电商平台,帮助员工们把自家晒的菜干,种的茄子、辣椒,还有土鸡蛋都卖出去了。之后我会更加努力,把生产、加工、养殖搞起来,让更多的村民到这边上班,让大家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近年来,衡阳县把乡村振兴帮扶车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通过盘活资源要素、发挥能人带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联农带农等,让“小车间”建得起、稳得住、行得远。目前,全县共有就业帮扶车间83家,吸纳就业2312人,其中脱贫人口334人。今年,衡阳县还认定190家企业为乡村车间,并对自主申报成功的乡村车间予以支持创建补助1万元/个。
来源:红网
作者:何衡 王佩璐 张兴宇
编辑:蒋楠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