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办法官进行调解。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包一峰 衡阳报道
伴随共享经济与配送平台的蓬勃发展,外卖骑手为赶抢时间、避免超时而奔波穿梭,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日益凸显。9月8日,衡阳县人民法院洪市法庭与长乐法庭通过温情调解,成功化解一起外卖骑手撞伤老人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让针锋相对的各方握手言和,一场持续数月的纠纷圆满画上句号。
2024年9月30日,外卖骑手曾某在驾驶电动车送外卖时,不慎撞伤老人段某。事故造成段某受伤并住院治疗28天,经交警部门认定,曾某负事故全部责任。后经鉴定构成九级伤残,段某要求曾某、某平台公司和保险公司承担医疗费、残疾赔偿金、护理费、营养费等经济损失。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经核查认为该案事实清楚。但考虑到段某年事已高、无固定收入来源,后续康复面临较大压力;而曾某作为外卖员,因事故受伤及车辆受损,主要收入来源受到影响。其家庭经济条件本就拮据,还需赡养年迈母亲和抚养年幼子女,生活负担沉重。
双方均处于弱势状态,此案若一判了之,不仅难以切实解决纠纷,还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为帮助段某及时获赔,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法官决定优先启动调解程序,积极为当事人搭建沟通桥梁。
“我只是个送外卖的,而且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你说…… 怎么赔得起啊?”曾某声音发颤,眼神飘向窗外,不敢看对面的人。
“这份鉴定结果是原告方单独委托机构出具的,我们没办法直接认可。”保险公司表示,调解室的空气瞬间紧绷起来。
调解初期,各方当事人对伤情程度和赔偿标准存在较大分歧,现场情绪激动,各执一词。面对这一僵局,法官并未急于推进协商,而是引导各方共同委托权威鉴定机构,对段某的伤情再次鉴定,为认定责任并计算赔偿数额建立可信基础。
鉴定结果出具后,承办法官及时联系各方当事人,针对距离较远往返不便的当事人,法庭灵活采用“线上+线下”协调模式,线下与段某耐心沟通,引导其提出合理诉求,线上通过微信与平台公司和保险公司取得联系,确保信息畅通。
整个过程中,承办法官耐心释法明理,融情于法,耐心向各方释明涉案法律关系和赔偿标准。从“换位思考”这一切入点耐心引导,帮助各方直面彼此困境,以共情化解对立。
经过多轮调解,在法理与情理的双重疏导下,双方终于放下芥蒂。最终平台公司承诺将进一步加强骑手交通安全培训,并自愿承担部分补偿责任;保险公司自愿给付原告60000余元;骑手曾某当场向段某诚恳道歉,双方当事人在法官见证下签署调解协议。
来源:红网
作者:包一峰
编辑:蒋楠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