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朱丽娜 衡阳报道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9月22日,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连轧技术开发及产业应用项目建设势头“正酣”。
“项目将建成世界最大口径三辊连轧管机组,预计明年7月投产,投产后公司产能可提升40%。”项目负责人说。“建设过程中,我们把审批难的问题反馈给人大代表联络站,由人大代表督办,很快就把手续办好了。此外,针对衡钢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人大代表还对接交警、城管等部门,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提升货车通行效率,并针对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开辟贷款绿色审批通道,申请各类资金支持。”
作为衡阳市首个“驻链”人大代表联络站,10名驻站代表定期到产业链企业开展调研,提交代表建议,并跟踪督促办理。这是衡阳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贯彻落实“三会三文”精神,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以“小站点撬动大产业”,助力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的生动实践样本。
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正兴深入部分乡镇调研省委、省人大常委会“三会三文”精神落实情况。
聚共识,注入人大工作“新动能”
“过去工作只知道按部就班,现在看工作清单,每月该干什么、怎么干清清楚楚,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一份全面汇集全市各级人大《工作清单》注入了人大工作“新动能”。
为了把学习“三会三文”精神落到实处,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市委督查室建立“联动督导”机制,按工作清单要求开展点穴式督导、电话抽查,通过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方式,引导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在深学笃行中履职尽责。
“基层人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神经末梢’,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前沿阵地。”衡阳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必须把“三会三文”的部署要求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真正解决基层人大会议重制度轻执行、行使职权重形式轻内容、承担职能重副业轻主业痛点堵点问题,才能有效展现基层人大的“一线作为”。
为了给予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给予更细致更明确指导,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建立起市县两级人大班子成员“联县联片、重点指导”工作机制,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带头轻车简从、“四不两直”深入一线,累计走访91个乡镇街道,现场宣讲精神、答疑解惑,推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解决具体问题186个。
通过摸排全市145个乡镇、42个街道人大工作负责负责人分工现状,市人大常委会同组织部开展限期调整,下发工作提示函,明确县乡两级人大干部不再兼任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指挥长、副指挥长,均不参与政府分工,让基层人大回归主责主业。
“以前,我作为乡镇人大主席,需要协助分管具体业务,时常会出现分工过多、精力不足等问题。”衡山县店门镇人大主席康铁庚说:“但是现在主业回归,越来越感受到人大主席这个岗位的‘压舱石’作用。”
在衡阳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基层人大紧扣“六好一融入”要求,进一步优化细化“两个任务清单”“两规则四办法”,探索建立工作月提示清单、季小结清单、问题整改清单、综合评价清单“四个清单”,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提质效,打通社情民意“直通车”
“现在校门口的人行道平整宽敞,红绿灯、路灯一应俱全,接送孩子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9月开学季的清晨,在衡南县云集街道旺华路沿线学校门口,一位送学家长的感慨道出了周边数千名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心声。
衡南县云集街道旺华路沿线学校门口新修的“放心路”。
这条“放心路”的诞生,源于人大代表对群众呼声的快速响应,也是“代表建议+检察建议”双向转化机制的具体实践。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人大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践行“三会三文”精神的落脚点,察民情、解民忧,推动民生实事从“群众期盼”变为“群众满意”。
为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将1318个代表联络站整合成249个“固定站”,并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功能集成、融合发展;将“流动站”延伸至智能衡器计量、先进钢铁、新能源、盐卤化工4个产业链,推动“站点建在链上、代表干在链上、问题解决在链上、产业强在链上”,助力解决企业周边交通拥堵、退休留用人员工伤保险办理等35个实际问题;深入推动“码上找代表”平台与12345热线深度融合,打造“云端履职阵地”,累计受理工单超4000个,问题办结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
“现阶段,已完成华耀小学校门口公交车站的迁移和临时站牌的设置工作……”
“按照会商联办意见,进一步优化了黄白路交通整治规划设计方案,合理利用道路支路与两侧空间进行科学分流。”
……
在第12个“6·25为民服务日”前后,一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心为民的会商联办活动取得了实效,切实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为民服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在“一届管总、逐年交账、持续跟踪、届内清零”的代表建议办理机制基础上,开拓创新,采取会商联办的新方式,将本届尚未办结的362件进行逐一梳理,筛选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公交线路和站台优化、道路挖掘施工管理、平安村社区建设、规范城市养犬行为等8类33个重点建议,会同政府及职能部门和人大代表见面会商,一同视察调研、一同研究找办法、一同推动解决,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力量,让办理工作更富有成效、人大代表真正满意。
“衡阳市人大常委会推出的二次交办、会商联办两个新措施,已取得了积极效果,代表建议的问题解决率、代表满意率比过去都有新提高。”衡阳市人大常委会代工委主任刘国荣说:“目前,所有建议均已办结,首次测评满意率达90%。”
建品牌,架起为民履职“连心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人大品牌创建作为推动“三会三文”精神落实落地的重要抓手,守正创新、开拓奋进,以绣花功夫挖掘品牌内涵、树立品牌特色,打造各具辨识度的“一县一品牌”,以品牌效应着力推进人大工作出新更出彩。
在衡南,“屋场恳谈会+代表小组活动”,畅通民意“最后一公里”。衡南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屋场为基本单元,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具体形式,将1名全国人大代表、5名省人大代表、60名市人大代表,全县355名县人大代表、1484名乡镇人大代表编成490个代表小组,按照1个代表小组联系若干个屋场的原则,实现代表小组联系屋场全覆盖,全县2053个屋场都有代表小组开展活动,代表与群众联系更密切,代表作用发挥更充分。目前,已累计召开“屋场恳谈会+代表小组活动”6360场次,通过代表建言促进问题解决3072个。“屋场恳谈会+代表小组活动”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成熟模式,其做法被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新形势下加强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座谈会”上向全国推介,全国人大社会委把衡南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经验编入《中国的基治理》予以推介。
在常宁,“代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指导创建10个“人大代表引领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引领三角塘镇人大代表创建“共享菜园”,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柏坊镇人大代表打造“荷花里”,点燃乡村旅游热潮;洋泉镇组织代表发展蔬菜基地,让“农闲田”变为“效益田”。罗桥镇人大代表探索发展“后山院子”“猫叔的院子”等特色庭院经济,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常宁市柏坊镇人大代表打造“荷花里”,点燃乡村旅游热潮。
在珠晖,“小哨卡”连起千家万户。珠晖区人大常委会精心谋划,按照选区划分,结合产业布局和人口密度,科学设置“代表哨卡”。每个选区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联系点)、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1个哨卡,由居住地的人大代表担任哨卡员,每月至少开展1次“出诊式”巡查,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哨卡——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隐患线索“一键上报、智能分办、实时跟踪”,形成“排查——上报——整改——反馈”的闭环链条,确保“步行15分钟监督圈”。
“一县一品牌”犹如一阵东风,激起了衡阳市人大工作的一池“春水”。衡阳县“助力乡村振兴工程”、衡山县“营商环境联系点”、衡东县“代访带访”、祁东县“双联双促”、耒阳市“代表+湾村明白人”、南岳区争当“三员三表率”、雁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石鼓区“代表+议事会”、蒸湘区“代表履职报告月”等一批代表工作品牌形成特色、取得实效。
从“大抓落实”到“生动实践”,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对照“5+26”代表履职清单,建立完善代表履职评价细则,分级分类培训1.43万名五级代表,上下联动开展“法治护航三年行动”等系列活动,有效推动解决一批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民意有人代表、民愿有人倾听、民生有人关注。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二次交办”加“会商联办”,促民意加速“变现”》《衡阳人大“望闻问切”打通农田水利“中梗阻”》《“码上找代表”帮助群众化解急难愁盼问题1200余个》《“五育”融合注入“心”动能》《衡阳首次建立4个产业链人大代表联络站》《闭环监督,拧紧“安全阀”》《衡阳人大“四加模式”打造“两官评议”升级版》等一系列报道被人民日报、中国人大网、人民代表报、湖南日报、人民之友等主流媒体重点推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好评如潮。截至目前,衡阳人大践行“三会三文”精神创新经验做法被中央级媒体报道116篇次,省级媒体报道篇458篇次,充分展示了衡阳人大好形象、发出衡阳人大好声音。
来源:红网
作者:朱丽娜
编辑:宋美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