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曾大地 袁文芳 衡阳报道
破题:从“单科教师”到“六边形战士”的时代之需
曾经,乡村教师面临的是这样的困境: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后劲弱。许多年轻教师来到乡村后,发现自己不仅要教多门课程,还要担当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信息技术员、社团指导员等多重角色,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单科教师”难以适应这些复杂需求。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育振兴,教师先行。”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李来清表示:“我们必须培养一批具备多种核心能力的‘全能型’乡村教师,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热爱乡村的情怀、多学科教学能力、卓越的育人管理能力、持续的创新学习能力和坚韧的适应能力。”
探索:多维发力的系统工程
衡阳幼儿师专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政策组合拳,构建起一套覆盖职前培养、职后发展、待遇保障、技术支持的全方位机制。
在源头培养上,联合衡阳市教育局实施“乡来乡去”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林祥春表示:“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强化了全科教学、乡土课程开发、数字教育技术等多元能力训练,并安排长达一学期的乡村学校实习,通过校内课堂和乡村课堂的不断交互,让学生提前适应乡村教育环境。”
在培养机制方面,衡阳幼儿师专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导向的师资培育模式,构建“五阶进·全链通”的4+1课程体系。划分了通识教育、跨专业教育、乡村实践、岗位适应、终身发展的职前、职后五大板块,开设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乡村音体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特色课程,强化全科教学与跨学科设计能力。同时,学校积极推进“两个课堂”的育人模式,牵头成立了衡阳市学前教育联盟、小学教育联盟,与乡村学校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开展长期沉浸式教育实践,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复合能力。
在学分管理机制上,衡阳幼儿师专推出“志愿服务学分抵扣制”,将学生参与四点半课堂、三下乡、艺术童伴等系列乡村志愿服务量化学分,按照活动时长进行对应学分抵扣,并于与三好学生、优秀班干、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直接挂钩。这个制度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乡村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学生们从“要我下乡村”变成了“我要去乡村”。
职后培训体系同样亮点纷呈。衡阳幼儿师专创新推出“师范生—新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贯通培养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持续跟踪指导与进阶培训,通过“国培计划”“市培计划”精准赋能,重点向音体美、科学、心理健康、数智课堂等紧缺领域倾斜。通过“乡村实践+校本教研”持续交互,助力乡村教师在整个职业周期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能力边界、有效实地应用。同时,建立“线上名师工作室”及系列乡村志愿活动,推动城乡教师结对、名师下乡指导,实现优质教研资源跨地域共享。
成效:乡村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
系列举措已经结出硕果。衡阳幼儿师专近年来,协同政、企、行共同承办多次区域赛事,为乡村提供职后培训122次,服务人数达到1.5万余人。通过学前教育联盟、小学教育联盟的“集团式”管理,降低了乡村教师的流失率,留存率从35%提升到68%。毕业生深受乡村学校欢迎,多名校友迅速成长为区域骨干教师,能够有效应对包班教学、课程整合、学生发展指导等多重任务,展现了优秀的岗位适应性和发展潜力。同时,通过职后培训,持续支持乡村教师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育出多名“优秀乡村教师”,在系列教学能手竞赛、领域科研中崭露头角,有效结合乡村地域特色融入主题,形成“别具一格”的作品,斩获佳绩,为乡村教育输送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后劲强”的“六边形”乡村教师。
来源:红网
作者:曾大地 袁文芳
编辑:宋美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