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珠晖区:走稳“秸秆换肥”新路径 构建“种养循环”新生态
2025-09-04 15:59:34 字号:

珠晖区:走稳“秸秆换肥”新路径 构建“种养循环”新生态

1.jpg

饱满的稻粒被快速收集,秸秆则被粉碎后均匀还田。

红网时刻新闻9月4日讯(通讯员 唐兰荣)9月3日,在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黄洲村,连片稻田翻滚着金色波浪,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轰鸣声中,饱满的稻粒被快速收集,秸秆则被粉碎后均匀还田。

“我今年种植了300多亩中稻,如果人工收割的话得花个把月,现在用收割机,4天就能收完。”种粮大户资云华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丰收场景满脸喜悦。他介绍,今年中稻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一年毛收入能有60多万元。

资云华的精细化作业,得到了现场农机专家的一致认可。“从现场收割情况看,割茬高度控制在15公分以下,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厘米,籽粒损失率极低,完全达到机收减损标准。”茶山坳镇农业站负责人谢高石深入田间察看后表示,机械化收割不仅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还能实现秸秆还田,既减少了焚烧污染,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真正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节支增收。

秸秆既是农业废弃物,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今年来,珠晖区按照“一乡一策”“一村一策”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新途径,做好秸秆“另一半农业”大文章。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稳定在95%以上,其中就地还田达80%以上,离田利用达15%以上,曾被当作农业废弃物甚至污染物处理的“包袱”,正在通过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的生态综合利用,逐步成为衡州沃野上的“绿色财富”。

相比于还田,离田后的秸秆利用更趋于多元化。珠晖区创新利用秸秆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断完善收储体系,夯实资源化基础,支持东阳渡街道现有的850平方米收储加工中心提质改造,并计划在茶山坳镇新建1个600平米收储运中心。”珠晖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唐伟说,“我们还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业务关系,打通销路。”

笔者了解到,今年来,珠晖区不断加大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力度,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购置联合收割机、灭茬粉碎机、自走式(或牵引式)秸秆打捆机、深翻耕机械;支持农机合作社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作业,全年重点推进粉粹还田2.14万亩、打捆离田0.53万亩;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或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2个。

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构建产业化格局,培育了以饲料化、肥料化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主体1个。依托养殖产业基础,着力探索养殖产业与秸秆饲料化深度耦合的创新路径,重点推进以衡阳市浩德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示范的秸秆饲料化离田利用模式,破解养殖饲料成本难题,构建起“种养循环”新生态,并探索推广“秸秆+”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协同治理、“秸秆换肥”“秸秆变肉”等利用模式。

秸秆的离田利用既给农民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唐伟介绍,珠晖区给配合回收秸秆的农户每亩地30元的补贴;对中晚稻实施灭茬粉碎还田的主体,每亩补贴10元;对新购秸秆灭茬粉碎、打捆离田相关设备,按购置总金额50%(含国补)予以补贴,每台机械年内需完成3000亩以上作业面积后,才可申请除国补以外补贴,所有纳入补贴的设备五年内不得转卖出售;对加装秸秆粉粹装置的,每台补贴2000元。

“我们将持续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加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链条,实现环保增收‘双赢’,走好绿色发展新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伟说。

来源:红网

作者:唐兰荣

编辑:蒋楠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