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五育见“蒸”章②|教育装备“鸟枪换炮” 校园生活上演“七十二变”
2025-04-23 08:59:07 字号:

五育见“蒸”章②|教育装备“鸟枪换炮” 校园生活上演“七十二变”

编者按:新时代教育改革春潮激荡,“五育并举”如何从政策文本走向生动实践?衡阳市蒸湘区以守正创新之姿勇立潮头,探索育人新范式。

红网联合蒸湘区委宣传部特别策划“五育见‘蒸’章”系列报道,以全景视角探访蒸湘教育变革的脉动,见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理想,在湘江之滨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华。

本篇为“智育”篇。

设计:李璐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刘跃进 衡阳报道

在衡阳市蒸湘区的校园里,黑板会“说话”,作业能“飞”到云端。这里的孩子既能挥毫泼墨,也能玩转无人机,正经历着校园生活的“七十二变”。

近年来,蒸湘区以“五育并举”为引领,坚持智育为本,探索出一条“教师精准教、学生个性学、学校针对管”的教育新路径。

重投入:教育新基建的战略选择

蒸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广泛社会影响力。

该区先后获批教育部“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湖南省“劳动教育实验区”,社区教育“心益缘——心理健康志愿服务”获教育部“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50331204515.png

2025年“数字教育慧三湘——数智赋能教育,融合创新未来”公益培训活动现场,衡阳市蒸湘区教育局作主题分享。

当多数地区还在讨论如何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时,蒸湘区已率先行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

真金白银的投入直观展现了决心:在财政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区里累计投入2450万元启动智慧教育项目建设,搭建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3间,配备智能机器人、教学平板等144套,覆盖全区30所公办中小学,惠及师生23700余人。

微信图片_20250416145843.marked.png

学生参与2023年全国科普日科技互动活动。

春日午后,蒸湘区实验小学校园内,四年级学生雷元睿屏息凝神,手中的橡筋动力飞机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随着他轻轻松手,飞机倏然腾空,滑向湛蓝天际。

2024年8月,这个总爱蹲在学校航空航天实验室角落调试模型的男孩,代表衡阳队参加第二十五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总决赛,以出色的表现摘得“B1飞翼滑翔机冲浪”项目一等奖、“A2初级橡筋动力飞机”项目三等奖。

在蒸湘区,像雷元睿这样在科技赛场上摘金夺银的孩子不在少数。数据显示,近三年,师生共获得国、省、市级科技竞赛奖项260余个。这里不仅是教育部“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还拥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1所,省市级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3所。

智育的种子,正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创新之花。

深融合:教学范式的智慧变革

上午9点,蒸湘区实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刘细花端坐于桌前,神情专注,手指轻点平板,为下一堂课做准备。34年前,她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用的是粉笔和油墨试卷;如今,她熟练地滑动电子屏,实时查看全班学生的课前测数据。

课间,孩子们捧着平板做课堂练习,指尖点选答案的“嘀嗒”声此起彼伏。刘细花不必再扯着嗓子喊“安静”,屏幕上跳动的答题进度条已替她“巡视”全场。曾经要耗费半节课收作业、两小时批改的日子,被“智能批阅”一键终结。“以前改到深夜才能发现共性问题,现在系统自动生成学情数据,就像给我们配备了一位专属‘AI助教’。”

611485250641661689.marked.jpg

蒸湘区大立实验小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打造高效课堂。

在蒸湘区大立实验小学,所有教室都安装了一体机、展示台等全套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老师手里的平板连着学生的终端,教案、作业在“云”里跑来跑去。这套智能系统就像教育界的“高速公路”,把优质资源送到了每个班级。

为更好落实“双减”政策,大立实验小学全学段语数老师组团优化作业设计,孩子们的作业本“变薄了”。谢沛彤的妈妈发现:“孩子现在写完作业还能做会儿手工,休息时间很充足。”

4月25日,第三届蒸湘区青少年现场创意编程竞赛在蒸湘区幸福路小学举行.marked.png

第三届蒸湘区青少年现场创意编程竞赛在衡钢小学举行。

在衡钢小学创新教室内,AI的触角正以更生动的姿态延伸。AI机器人社团的学生们围坐在桌前,分工协作,体验“智能博物”项目。六年级的冯奕鑫在平板上编写好程序,身旁的小伙伴将机器人摄像头对准纸张上的人物照片,“这是王先生,传统戏剧中皮影戏传承人。”一秒钟内,机器上就能显示识别出的人物信息,并进行语音播报。

当衡钢小学的孩子们沉浸在编程课程的乐趣中时,一场以“AI赋能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青少年创意编程竞赛正在蒸湘区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全区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第四届蒸湘区青少年创意编程竞赛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要求学生使用AI工具设计大赛Logo,体现“AI赋能,拥抱未来”的主题;决赛则围绕“AI与我的未来生活”展开现场创作,参赛选手需使用讯飞星火、豆包、Deepseek等AI大模型设计软件完成作品。这场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成为蒸湘区智育成果的生动缩影。

距离衡钢小学9公里外的蒸湘区第二实验小学,数字化技术已悄然编织出全新的阅读图景。

下午3点,三年级学生邱炜祺轻手轻脚地推开电子阅览室的门。电子墨水屏映着他专注的脸庞,耳机里正播放着《西游记》有声书。半年前,他还是个捧着纸质书打哈欠的孩子,如今却成了这里的“常驻读者”。

“我们还可以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学习,就像交了个跨次元的朋友,特别酷!”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动画,眼睛发亮。阅览室内,十几个孩子或站或坐,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偶尔发出咯咯的笑声。

强根基: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智育的蓬勃生长,离不开文化根基的滋养。

在蒸湘区实验小学校门口,一块特殊的校名牌匾引人驻足——结构精妙的“蒸湘区实验小学”七个大字,笔锋藏露间尽显汉字之美。这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者,不是什么“名家”,而是该校六年级3班学生武诗茵。

613693642154640150.marked.jpg

蒸湘区实验小学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字体书写校名。

作为全国书法教育基地校,蒸湘区实验小学将“定能生慧”刻入教育基因。自2016年以来,该校大力推广书法进校园活动,将书法教学列入全校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情及书写习惯。每周的书法课上,孩子们提笔临帖,墨香浸润的不仅是纸张,更是专注力与创造力。

这种“静动相生”的智慧,在蒸湘区各校的土壤中悄然生长。立新小学的品书亭内,数百册图书如繁星散落,文学、科普、历史、艺术等领域的书籍堆叠成知识的阶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学生可以自由取阅书亭中的任意一本书,阅读完毕后,再将书籍放回书亭或传递给其他同学。

课间、午休时间,孩子们或坐或倚,翻阅着喜爱的图书,走廊间的喧闹仿佛被书页隔绝,唯有翻书的沙沙声与鸟鸣交织。“没有借阅登记,没有限期归还,我们相信孩子对知识的珍视。”副校长周小莲说道。

2.5-8月,蒸湘区学生参观“中国流动科技馆”衡阳站.marked.jpg

“中国流动科技馆”湖南巡展走进衡阳,蒸湘区学生现场参观,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

从粉笔灰飘扬的老教室到万物互联的新课堂,从“老师扯着嗓子管纪律”到“AI精准把脉学情”,蒸湘区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背后,藏着“让每个孩子都能与时代对话”的育人密码。正如蒸湘区主要负责人所言:“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共同托举成长的填空题。”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李璐 刘跃进

编辑:王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