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丁晴 阳正坤 衡阳报道
以规模空前的国土绿化之志,行生态振兴与绿色发展之举——在衡南县,一场关乎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正为这片热土的未来写下磅礴注脚。
2023年至2024年,该县承担的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交出亮眼成绩单:
累计完成建设任务25245.4亩,其中人工造林10000亩,退化林修复15245.4亩,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8.5千米。
数字背后,是衡南在广袤山野间绘就的一幅生态与经济交融、青山与金山共赢的壮美画卷。
向生态短板宣战,绿色攻坚覆盖全域
衡南县的国土绿化行动,是一场针对历史生态欠账的攻坚之战。
衡南县国土绿化行动覆盖19个乡镇街道,85个村。
项目覆盖全县19个乡镇(街道)的85个村,艰巨性尤其体现在对大面积紫色页岩山地的治理上。这类山地生态脆弱、土壤贫瘠、造林难度大,曾是横亘在衡南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衡南县紫色页岩山地面积达60多万亩,绿化难度较大。近年来,全县积极发展“衡南土枇杷”(粗糠树)产业。该树种兼具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快、收益高等特点,既是紫色土地区的绿化先锋树种,又能为林农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过去几代人为了改造这‘不长树’的紫色页岩,尝试过芦竹、柏木、刺槐等多种树种,但往往生态效果不持久。老百姓因看不到经济效益,缺乏积极性,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衡南县林业局造林股王红星坦言。
因此,寻找一种既能“绿了山头”又能“鼓了钱袋”的生态与经济兼优树种,成为此次国土绿化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
“黄金树”破题,双赢之路越走越宽
答案,最终落在了本地人称“土枇杷”、学名粗糠树的乡土树种上。
在衡南的绿化实践中,粗糠树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特性:它不仅耐干旱、耐瘠薄,是绿化紫色页岩的“先锋树种”,其经济价值更是远超寻常生态林树种。
粗糠树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优良树种。
“一亩地大约种25棵树,三年就能挂果,五年进入盛产期。一棵树能结果200多斤,按照目前每斤4元左右的收购价,盛果期亩产值能达到5000元至10000元。”王红星算了一笔经济账。
这意味着,昔日的不毛之地或低效林地,正悄然变身为百姓可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项目建设中,人工造林和乔木林修复补植均以粗糠树为主。据统计,项目区内土枇杷种植面积已达19000多亩,成为衡南当前国土绿化中规模最大的生态造林树种。
这一选择,彻底扭转了以往生态造林“政府热、群众冷”的局面。项目初期,部分村民对政策不理解,工作人员需要上门耐心沟通。为此,县里组织东乡村民前往已有成功经验的南乡实地考察。
“大家亲眼看到粗糠树长势旺盛、挂果累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摆在眼前,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一位参与考察的项目人员回忆道。
创新经营模式,综合效益多维提升
衡南的国土绿化,并非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一场融合了多重目标的系统性工程,亮点纷呈。
衡南县全力推进退化林修复工作,林地面貌焕然一新。
亮点一:林下生金,长短结合增效益。在宝盖镇等人工造林项目区,探索出了“林木+林下”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配套建设灌溉设施,扶持林农在粗糠树林下间作“牛大力”等中药材。这种模式不仅以耕代抚,促进了幼林快速生长,更让林农在树木挂果前就能获得短期收益,极大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项目的综合效益,为林农吃下了“定心丸”。
亮点二:科技护航,确保造林成活率。面对紫色页岩立地条件差、白蚁危害等难题,项目团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
例如,在栽植时,使用混合了杀虫粉和生根粉的泥浆包裹树苗根系,有效防止白蚁啃噬,显著提高了苗木成活率。这套精细化的管护措施,为在困难立地条件下成功造林提供了技术保障。
亮点三:融合发展,赋能产业未来。项目的实施,为衡南县雄心勃勃的土枇杷产业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里规划,到2030年,全县土枇杷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设土枇杷特色小镇,打造闻名全国的“土枇杷之乡”。
目前,已有3至5家大型企业开展土枇杷鲜果回收加工,产业雏形初现。
创新工作机制,凝聚绿化强大合力
为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衡南县创新工作机制,由实力雄厚的湖南城市建筑集团作为项目施工单位,以专业化施工保障建设质量。
项目实施过程中,创造了多个“首次”与“之最”:这是衡南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单一国土绿化项目;其建设任务在全市同类项目中位居榜首;针对大面积退化林修复,项目团队在无成熟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于2024年3月实施前,组织前往长沙浏阳、湘潭湘乡等地学习取经,最终采用“伐劣补优”策略,即清除长势不良的树木,补种楠木、青冈、大叶榉、大叶女贞等珍贵乡土乔木,有效提升了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
此外,项目通过第三方公司施工,就地招用当地劳动力,不仅保证了工程进度,也直接带动了地方就业和农民增收。
据估算,2.5万亩林地未来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达8000万元左右,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衡南县以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引擎,成功探索出一条依托乡土珍贵树种、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协同并进的新路径。
昔日生态脆弱的紫色页岩山地,正被郁郁葱葱的粗糠树林覆盖,它们既是固土护坡的生态卫士,也是百姓致富的“黄金果”。
衡南的实践生动证明,只要找准路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就不是遥远的梦想。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绿色蝶变,不仅为南方紫色土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衡南样本”,更昭示着中国国土绿化事业从注重生态效益,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深刻转型与广阔前景。
来源:红网
作者:丁晴 阳正坤
编辑:王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