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戒毒人员进行舞蹈排练。

值班民警耐心教会戒毒人员叠“豆腐块”。

学习《弟子规》、《三字经》是一天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课程。

走廊墙壁上张贴着各种警示语,以此时刻警醒着他们。
红网衡阳站记者宋美君报道
朗朗的书声,优美的舞姿,舒心的笑容,规律的生活……6月23日,记者走进衡阳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看到了这一切。
从“抵制戒毒”到“自愿戒毒”,从“浑噩度日”到“规律生活”,从“迷茫无助”到“畅想未来”,衡阳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戒毒从心开始”为理念,实施“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业立人”的工作方式,让戒毒人员“出去不再进来”。
这里,戒毒人员有规律的生活
清晨7点,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戒毒人员起床,开启一天规律的戒毒生活。
洗漱完毕后,7点30分,值班民警送上暖心早餐,为了给他们补充营养,鸡蛋是必不可少的。
8点,他们齐声高唱监管心灵指导之歌《感恩一切》,之后集体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内容除人手一份外,还张贴在宿舍墙壁上,以此时刻警醒他们。随后,各戒毒区域的人员按照“课表”开展活动,亦或排练舞蹈、瑜伽,亦或进行手工技能培训,亦或普及法律和经典文化知识。
11点30分至下午3点是午餐加休息时间,3点后,戒毒人员会继续按原定流程,开展生理康复锻炼、文化学习、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生活。
下午5点30分,用完晚餐之后,到8点30分,全体人员朗读《弟子规》,合唱《感恩一切》,同时组织观看《新闻联播》等时政节目,和一个小时的经典文化知识视频讲课,保持戒毒人员对社会的关注了解,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文素养。
晚上9点30分便到了就寝时间,至此一天的戒毒生活迎来尾声。
一天的戒毒生活很紧凑,且丰富多彩。“戒毒,要从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开始,规律有序的生活,使他们的内心更充实。”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邱衡告诉记者,这些生活课程的安排,正是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实施的“安全监管、智慧监管、爱心监管、教育监管”的有效体现。
这里,让戒毒人员重拾幸福人生
陈大姐是一位女企业家,早年离异,独生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生活弄人,2005年,15岁的儿子不幸死亡。性格开朗,事业有成的她开始变得自闭,不与任何人交往。
2007年的一天,陈大姐在同学的劝解下,来到KTV唱歌。“我当时不懂毒品的危害性,他们叫我吸食麻古,说可以减轻痛苦。”陈大姐试过之后便上瘾,从此走进“毒魔”的陷阱。
2016年4月,在兄弟姐妹的帮助下陈大姐走进了强戒所,一年零2个月过去了。规律的生活,民警的关怀,科学的戒治方法让陈大姐一步一步脱离毒瘾,开始新的生活。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陈大姐的开朗、健谈让记者很难想象她曾经是一位自闭的吸毒人员。
“我身体不好,管教干警从不给我下工作任务,生病时,及时给我治疗,我感觉这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下个月,陈大姐将走出戒毒所开启新生活,“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出去重新开始,我将重拾信心面对生活。”陈大姐坚毅地说。
肖某是衡阳市某剧团的一位演凑师,精通二胡、笛子、葫芦丝等多种乐器。由于交友不慎染上毒品,并一发不可收拾,当了5年的“瘾君子”,已经是3个孩子父亲的他为了戒除毒瘾,今年3月8日,被家人送往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
拥有一技之长的他如今在这里当上了“师傅”。 见到记者的到来,特意用笛子给记者吹上一曲,优美、动人的笛声,让人陶醉。
肖某回想以前的生活懊恼不已,他告诉记者:“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活,我的思想有了彻底的改变,为了3个孩子,我要争取表现,早日戒掉毒瘾,出去开始新生活。”
这里,有一整套“托起希望”的方略
“毒瘾,归根结底是‘心瘾’。‘身瘾’易除,‘心瘾’难戒。”衡阳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蒋传春对记者说,从生理脱瘾到心理脱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调研发现,戒毒人员中,普遍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戒毒人员认知事物的能力弱,对毒品的知识了解不够;亲情疏远导致他们缺乏家的温暖,走不出毒友的“圈子”,这正是戒毒人员“二进宫”甚至“多进宫”复吸率高的重要原因。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衡阳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确立“戒毒从心开始”的理念,把“出去不再进来”作为全所民警的工作目标,探索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业立人”的工作方法,扎实开展“以文化人立德教育”活动,建立“教育、培训、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借力科学文化知识推进精神戒毒,把戒毒所打造成戒毒人员重塑幸福人生的精神家园。
“只有重视和加强教育感化,让戒毒人员明白做人的道理,才会懂得孝道廉耻;只有让他们感受亲情温暖,才会安心戒毒;只有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出去以后才有谋生手段,才不会继续吸毒。”蒋传春语重心长地说。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编辑:李璐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