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军捡拾鸡蛋。
周少军夫妻俩辛勤劳作。
红网时刻 通讯员 曾小龙 记者 宋美君 衡阳报道
近段时间,周少军乐得做梦都在笑,刚卖了4500只走地鸡,纯收入2万余元,前几天在衡南县的鸡苗孵化场预定了4800只鸡苗,准备扩大到3万只的规模。“今年仅卖鸡、蛋就已经收入10多万。”周少军本来有点瘸的腿走路都利索了。
在衡阳县栏垅乡易地搬迁安置点,周少军住在2单元3楼,占地90余平方米,房间窗明几净,大液晶电视、空调、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大儿子儿媳在耒阳上班,收入可观,年过9旬的老母亲手脚麻利,还能照顾不到10岁的二儿子,一家共享天伦之乐。栏垅乡党委副书记李明打趣地说:“哪里看得出是贫困户,他家的条件是安置点里贫困户中最好的。”
在几年前,这样幸福的生活周少军想都不敢想。由于患有小儿麻痹症,他留下一条腿跛行的后遗症,不能从事体力活,还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缠身,妻子也患有白内障。一家人寄住在哥哥家里。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开支越来越大,夫妻俩下定决心,开始办养殖场,希望早日摆脱贫困。
2011年,周少军开始小规模养殖鸡,随后养殖猪,并增加到400余头。然而造化弄人,由于当年猪市低迷,行情不好,周少军不但没有赚到钱,还欠了一屁股债。为此他一度很彷徨,不知道路该怎么走。
2014年,周少军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单位多次到周少军家走访,鼓励他重拾信心,继续发展养殖。考虑到周少军缺少资金,帮扶后盾单位资助了1.6万余元,帮扶责任人私自借钱给他,并积极为他申请易地扶贫搬迁。周少军暗暗下定决心:“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领导这么关心我,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随后,周少军扩大了养鸡规模,达到10000羽,生猪养殖规模陆续增加到20头母猪、200头小猪。为了更好地照料“宝贝”,夫妻俩日夜坚守在养殖场,废寝忘食地劳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养殖场的效益越来越好,2018年收入近10万元,而且全家搬进了安置房,实现了“新居梦”,可谓“双喜临门”。在新家乔迁之日,周少军拉着帮扶责任人的手说:“国家政策好啊!领导和扶贫队尽心尽力,不但让我脱了贫,还让全家住上新房子。我以后一定加倍努力搞产业发展,带领其他贫困户早日脱贫。”
“周少军不但人勤快,而且脑瓜子灵活。”李明如此评价,这几年里,周少军除了发展养殖,“副业”也收获满满,养一口10亩的鱼塘,种30余亩苗木,还在外承接水电安装业务。为了利润最大化,他还在农贸市场租了一个摊位,每天5点多起床,赶到市场,售卖鸡蛋、肉鸡,由于口碑好,单位食堂、饭店等前来订货的客户越来越多。
现在,周少军“贫困户”的帽子早已经摘了,取而代之的是“周老板”的称呼。不断响起的订货电话,让他心情格外舒畅。三轮车上不时飘荡的笑声,是他从“贫困户”蜕变为“周老板”的最好佐证。
来源:红网
作者: 曾小龙 宋美君
编辑:李璐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