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脱贫“诀”|边界线上的扶贫工厂

00:00
00:00

微信图片_20200622164523.jpg

夏至前两天,一场山雨过后,江东村空气更为清新。

微信图片_20200622164746.jpg

简易通透的厂房下,三台机器轰鸣作响,江东村女工正在紧张作业。

红网时刻 记者 谭如茵 李璐 衡阳报道

“要搭帮村里的扶贫工厂,它让山里的竹子变成了宝贝,我们村困难户还可以不到外面打工,就在厂里做事,赚到钱。”夏至前两天,一场山雨过后,江东村空气更为清新。瘦小的陈青山从一条蜿蜒的水泥路上走来,刚背完楠竹,他光着膀子,黝黑的脸上滴着汗。

天光山地处罗霄山余脉,横亘湖南衡阳、郴州、株洲三市。江东村由原塘江、茶旺、江东三村合并而成,隶属湖南衡东县南湾乡,这里群山起伏,三县交界,山西边是衡南县,山南边是郴州安仁县。地理也偏远,距衡东县城54公里,距衡阳市75公里,既是衡东最偏远的边界村,也是省级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06户,贫困人口386人。

大山阻隔,山多田少,是摆在江东村人眼前的事实,如何脱贫,又如何致富?也成为江东村人想解决要解决的课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有28000多亩竹林,我们就不要怕,这些竹子就是我们的‘饭碗’。”59岁的胡和云是江东村党总支副书记,以前搞过竹木加工,于是牵头成立衡东县吉旺竹木加工合作社,买来加工设备,在边界村里办起了加工厂。

加工厂就是陈青山所说的“扶贫工厂”。租用原茶旺村支部场所,面积约二三百来平方米,简易通透的厂房下,三台机器轰鸣作响,二个四十多岁的本村女工正在紧张作业,一根根竹条从机器一头进去,从另一头出来时已成了半成品。厂子看似简陋,然而,从开办到今,已形成竹筷子、竹牙签、麻将席三大系列,产品销往湖南长沙、益阳、广西兴安等地,年产值达180多万元。

扶贫工厂扶了贫。胡和云介绍,加工厂一共帮扶村里150人。村民获利首先来自原竹,加工厂每收一根竹,自砍10元一根,代砍4元一根。一般每户多的一年达8万多元,少的也有1万多元。厂里常年聘请工人16个,大都是村里贫困户,一年下来,收入达到三四万元。

扶贫工厂解决了家门口就业,缓解了村里留守老人问题。江东村党总支书记聂庆华说,“这些就业的人,大都是一些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去外面打工没人要,在家陪的人少,现在好了,有事做,不孤单,还能赚点钱。”

60岁的陈青山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三口人。妻子得了糖尿病,儿子30岁仍未结婚。他在厂里做搬运,主要把楠竹背到厂房,好让工人加工。事不重,不过要时时守着,看哪里竹用完了,就补上。“我年纪大了,出去不容易,在这里不但近,有事做,钱也有,一个月可以拿到二千多元。”面对记者,陈青山很开心,幸福的声音真诚而憨实。

扶贫工厂还扶了“智”。江东村人开始明白,山里到处都是宝,漫山的竹子是宝,绿水青山也是宝。楠竹被开发利用,他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科学砍竹,自觉抵制滥砍滥伐。加工厂专门成立了一支砍竹队,队员都由经验丰富的人组成,哪里竹子适合砍,哪里竹子不适合,他们心里都有底。在驻村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还开拓思路,大打绿色牌,种植黑木耳,第一年15亩产品就脱销。

今天的江东村,大山不再是贫困的代名词。

来源:红网

作者:谭如茵 李 璐

编辑:李璐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2020/06/22/749303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衡法在线
  • 工信
  • 法润衡阳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经济·衡阳
  • 社会
  • 民生
  • 问政
  • 雁城警事
  • 乡村振兴
  • 清风衡阳
  • 科教
  • 应急
  • 民政
  • 财富
  • 园区
  • 汽车
  • 房产
  • 文旅广体
  • 健康
  • 松木经开区
  • 精彩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政务新闻
  • 公示公告
  • 最美衡阳
  • 呼声
  • 论坛
  • 头条
  • 新闻焦点图
  • 微博
  • 书记
  • 市长
  • 通讯员文集
  • 新闻推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