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展示衡南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智慧衡南推出“扶贫印记”主题报道,聚焦15个村的扶贫故事,记录精准扶贫以来的乡村巨变,让普通大众跟随记者的镜头,感受脱贫攻坚路上,奋斗者们的别样芳华和人与土地根脉相连的深厚情感。
(衡南县融媒体记者曹梨、刘泽译、蒋林航报道)
炎炎夏日,蝉鸣阵阵。走进江口镇同福村,只见水泥路面宽阔干净,道路两边、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远处山岭上,一排排油茶树茁壮成长,一个个脐橙果挂满枝头,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脱贫攻坚让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处处焕发新容颜。
江口镇同福村的脐橙基地
同福村位于衡南县江口镇西北端,由原大安村、江洲村、中甲村合并而成,是省级贫困村,有村民898户3218人,其中贫困户73户195人。2017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并于当年退出贫困村序列。目前,剩余5户11人为兜底贫困户。
“以前全是泥巴路,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
“以前垃圾成堆,现在环境不比城里差。”
“以前村里没有产业,现在可以在家门口上班赚钱。”
……
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七嘴八舌,他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同福村村民的房屋,家家户户绿树成荫
找准路子 助推产业发展
由衡南县委统战部和县自然资源局组成的扶贫小分队进村后,吃住在村开展帮扶,深入开展走访调查,聚焦村民最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进行帮扶,同福村迎来新生。
“产业发展是同福村实现脱贫的关键。油茶、脐橙、桂花鱼、黄牛、龙虾等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还有效地解决了同福村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和贫困户脱贫增收。”对于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产业,同福村总支部书记贺长元如数家珍。
脱贫攻坚短期靠政策,长期靠产业发展。近年来,依托同福村的土地、气候等优势,驻村小分队和村“两委”一道制定产业发展举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为该村闯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脱贫新路。
该村引进国秀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水面250余亩,采用生态养殖技术繁养桂花鱼,年产鱼50余万尾,带动5名贫困户年收入从27000元至50000元不等。该合作社还养殖黄牛150头,全部分发给10名贫困户养殖,一年后按照1500元每头进行回收。
贫困户正在脐橙基地锄草
眼下正是脐橙生长的季节。衡南县晨华生态园里,贫困户张红夺正忙着给脐橙树锄草。“在当地干部的推荐下,我来到这里务工,每年拿到3万余元的工资,脱了贫之后我想要致富。”张红夺显得底气十足。
近年来,在镇、村两级的引导扶持下,这个生态园不断壮大,不仅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还有效推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该生态园集农业种植、生态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种植油茶230亩,脐橙480亩,劳动力全面覆盖到全村195名贫困户。每年用工时长达到8个月,工资按照劳动能力分为每年2至3万元不等,季节性用工每天90元至100元。与此同时,农家乐和休闲垂钓为主的休闲业也成为这里的一大亮点,带动了一部分贫困户稳定就业。
“我的初心就是为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最终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走上致富的路子。”衡南县晨华生态园负责人张晨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摘下脱贫帽就是新的开始
同福村夹里组的贫困户张春联因在外务工导致腰椎骨折,丧失了大部分劳动力,遭受沉重打击的他整日“闭关”,只指望着妻子每年务工的15000元工资。扶贫干部了解情况后,上门做思想工作,经过多次苦口婆心的劝说,张春联终于变得开朗乐观了。随后,扶贫干部为他送来了2只猪苗和数只鸡苗,每年可赚到1万多元,终于在去年脱贫了。现在他憧憬着日子越来越好。
随着产业的健康发展,同福村实现了由“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贫困户除了每年入股分红800元外,还可通过固定就业和季节性务工鼓足自己的钱袋子。“我们的村集体收入由2017年的不足5万元到2019年已达到11万元,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了。”贺长元仔细算了一笔账。
同福村村部配套设施齐全,面貌焕然一新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该村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先后争取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交通、扶贫、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扶持项目数十个,并成功引进计划投资上亿元的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使同福村的面貌由内而外得到根本改变。此外,该村还建立健全新村部配套设施,农家书屋、村级阅览室及村文化健身广场等一应俱全,村民娱乐休闲也有了好去处。
如今,同福村正同心打造美丽乡村,向着乡村振兴的路子大步迈进。
来源:红网
作者:曹梨 刘泽译 蒋林航
编辑:王敏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