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请人民阅卷”衡阳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祁东县专场召开。
红网时刻衡阳9月28日讯(记者 王敏 通讯员 曾爱军 付姣龙)9月28日上午,“请人民阅卷”衡阳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祁东县专场召开。祁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彭丽堂现场向中央、省、市媒体介绍了祁东县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衡阳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吕正平主持发布会。
近年来,祁东坚持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宗旨,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8年4月,获省政府批复脱贫摘帽。2019年,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中被综合评价为“好”的等次。
截至目前,该县5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08541人,减少到1740人,贫困发生率由12.36%降至0.198%,剩余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条件,今年底将实现全面脱贫。
祁东始终聚焦贫困群众增收,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
祁东县黄花菜产业。(胡春雷/摄)
祁东通过发展种养业、扶持创业、解决就近就业、引导外出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硬核”举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普遍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收入,没有劳动能力的也享受了低保兜底,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
特别是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新建就业扶贫车间197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339人,开发生态护林员、河道保洁员、公路养护员等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1179人。
2019年该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829元,是2014年的3.14倍,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祁东始终聚焦各项政策落实,实现了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
马杜桥乡马杜桥村村易地扶贫安置点。(李文军/摄)
祁东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办学条件,建立“四帮一”劝返工作机制,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位一体”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共发放各类教育补助资金7571万元,“雨露计划”资助2647人,补助529.4万元,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类资助政策全覆盖,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零发生。
累计投入健康扶贫资金3.5亿元,全面消除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扶贫特惠保”全覆盖,贫困患者县内住院医疗费用综合报销比例达87.8%,解决了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
分类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残疾人优惠政策,累计发放兜底保障资金1.02亿元、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2125万元,确保“应兜尽兜”“应补尽补”。
大力推进住房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27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3298户11994人从破旧的土坯房、危房,搬进了通电通水、安全敞亮的新居,用上了水厕和家用电器,真正实现了“挪穷窝”,住“暖心房”。
祁东始终聚焦基础设施改善,实现了从“零星分散”到“全面覆盖”
马杜桥乡村公路。(李文军/摄)
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7.5万存在饮水安全的贫困群众,最终喝上了清澈甘甜的“放心水”。
55个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光伏电站全部达产达效。
新(改)建农村公路800多公里,占全市建设任务的三分之二,“通村公路通畅,通组公路通达”实现全覆盖。
296个行政村均建成高标准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村村响”“户户通”“农家书屋”、4G网络、光纤、有线电视覆盖率均达100%,贫困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祁东始终聚焦发展动能提效,实现了从“产业不强”到“百业振兴”
贫困户打包猕猴桃。
祁东率先创建乡镇(街道)、管理处底线工作办公室,先后从全县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人员中,公开选录415名工作人员,充实到扶贫一线,专门从事脱贫攻坚工作。
市县派驻254个工作队,深入55个贫困村和199个面上村,开展驻村帮扶,69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15万户贫困对象,实现“两个全覆盖”。先后组织123个民营企业进村、入户开展联村帮扶工作,每年投入近5000万元。
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实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118个,对所有贫困户实施了“一对一”产业结对帮扶,促成7.5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大力推进黄花菜、油茶、枣业、中药材、商品果蔬“五个十万”规模农业产业建设,依托新发食品等龙头企业,加大扶贫产业品牌建设力度,扩大种植规模,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发展。
祁东始终聚焦精神面貌提升,实现了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
喜迁新居颂党恩。(胡春雷/摄)
祁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提升群众自身文明素质。
该县组织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扶贫渔鼓宣传”等各类惠民文化活动500余场,宣传科技兴农、勤劳致富、绿色环保、移风易俗等主题;全县村组与时俱进,制定了接地气、可执行、成效好的新村规民约,把垃圾污水治理、孝亲敬老、诚信友善、勤俭节约等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幅减轻了群众负担;抵制打牌赌博等不良行为,引导贫困群众知恩感恩、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等等。
贫困群众提振发展信心,精气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家风、村风、民风全面提升,村民对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信心更加增强。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底气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党中央、向全县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彭丽堂的话掷地有声。
来源:红网
作者:王敏 曾爱军 付姣龙
编辑:李璐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