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展示衡南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智慧衡南推出“扶贫印记”主题报道,聚焦15个村的扶贫故事,记录精准扶贫以来的乡村巨变,让普通大众跟随记者的镜头,感受脱贫攻坚路上,奋斗者们的别样芳华和人与土地根脉相连的深厚情感。
花桥镇清瑞村初秋时广袤的田野。(李气章摄)
村合作社建成7个鸭场,养殖规模达30000余只。(陆昕摄)
花桥镇清瑞村村级活动中心。(李气章摄)
衡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全咏 刘湘林报道
花桥镇是远近闻名的“物流之乡”,但清瑞村却因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成为全县65个贫困村之一。通过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近几年的精准扶贫,清瑞村一举摘掉“贫困帽”,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加速道”。
清瑞村由原四一村、清瑞村合村而成,全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641户,2826人。其中,贫困户共有57户183人。2017年以来,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改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全村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2018年,清瑞村顺利脱贫摘帽。
以前,老百姓取水困难,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村支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明井很快建好,周边30余户村民终于喝上了“放心水”。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清瑞村把道路硬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号工程”,近几年,通组道路共硬化9.8公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老百姓们赞不绝口。
此外,清瑞村安装路灯100盏、清淤池塘5口、修机耕道4公里,全村完成29户危房改造、4户易地搬迁,35名在校生落实教育助学政策,产业分红和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其中无劳动能力、家庭条件极为困难的贫困户均已纳入社会兜底对象。
为确保脱贫路上一个不少,村支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产业致富路子。贫困户黄后胜连续几年遭受洪涝干旱灾害,经济作物几乎颗粒无收,家里欠了十几万外债,只好外出打零工。“我想把日子过好,我觉得当贫困户很丢脸,是给国家增加负担。”
2017年,在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黄后胜加入村级专业合作社,夫妻俩勤劳肯干,踏实学技术,很快就还清了外债。如今,黄后胜不仅脱贫了,而且还盖起了三层小洋楼,自己建起一个砻谷厂当了老板,年收入超过30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还打算承包几口塘养点鱼,继续努力挣钱奋斗。”
2012年,村里成立第一个烟叶合作社,2015年合作社开始盈利,清瑞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吸纳更多贫困户参与增收。近年来,烟叶市场逐渐萧条,镇村干部与扶贫队员商议另辟产业新路子。2019年,合作社拓展180亩油茶产业,建成7个鸭场,养殖规模达30000只,鸭蛋销往江西、长沙、株洲等地,每天纯收入约3000元。目前,合作社共吸纳3名贫困户入股,与15名贫困户签订长期务工合同,每人每月工资为1000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户的脱贫信心也在逐渐增加,目前,全村贫困户已脱贫52户175人,剩余5户8人将由政策兜底脱贫。下一步,清瑞村计划引进罗非鱼、桂花鱼、小米虾等品种壮大村集体经济。“我正在跟农业农村局申办一个冷冻物流仓库,现在已经申报成功,很快就能开启下一条产业链了。”清瑞村党支部书记胡林平信心满满。
来源:红网
作者:全咏 刘湘林 尹朝辉
编辑:王敏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