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景入画“深宫厦”——衡阳市委宣传部驻深宫厦村扶贫纪实

衡阳新闻网讯记者李镇东 周旭峰 摄影周孝芳报道 晚稻绿扶疏,美景入画来。蜿蜒的盘山公路直抵祁东县金桥镇东南部深宫厦村,乘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村落已蜕变成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阳光映照下的深宫厦村(航拍)

自2017年衡阳市委宣传部联点帮扶以来,深宫厦村确定了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精神文明四项工作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径。四年磨一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1户64人降至3户7人,将在今年内全部实现脱贫。

如今的深宫厦村,干群心齐气顺、产业初具规模、收入稳步增加、设施逐步完善,宜居宜业的气氛浓烈,感受着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深宫厦村在美丽乡村振兴的路上步履坚实、幸福绵长。

▲深宫厦村的一片稻田里,一台收割机正在忙着秋收

进“家门”更要进“心门”,扶贫扶到点和根

“算上村里的产业分红及社会保障帮扶,我现在年收入可以达到17000元,今年摘掉穷‘帽子’不是问题。”坪上组村民周祖安高兴地告诉记者,早在2018年他就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圆了安居梦。妻子是先天性聋哑需要照顾,自己也患有膀胱癌需要治疗,没有收入来源……搬迁之前,周祖安一直住在年久失修的土砖房里,谈及现在的生活条件,周祖安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深宫厦村在2015年并村改革中由原深山村和宫厦村合并而成,全村有38个村民小组,656户2348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1户。

早在2017年,衡阳市委宣传部机关干部就与深宫厦村建档立卡的13户贫困户建立了“一对一”联点帮扶制度,周祖安就是其中一户。为加强对贫困户的联系帮扶,每隔一段时间,结对干部就会前往贫困户家里拉拉家常、了解近况,完善帮扶对策,解决生活难题。

进“家门”是首要任务,进“心门”则是一场“持久战”。2018年,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不仅要走进群众的‘家门’,更要走进群众“心门”,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解决实际困难,扶贫扶到点和根。”这是市委宣传部机关及驻村扶贫干部的扶贫“座右铭”。

▲扶贫工作队队员走访陈美艳的公公婆婆,嘘寒问暖

45岁的贫困户陈美艳,看上去有些憔悴。2014年丈夫患肝癌去逝后,照顾年迈的公婆和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就全压在她的肩上。陈美艳长期在外务工赚取生活费,而家中只剩93岁的婆婆和84岁公公,这着实令人担忧。对于陈美艳这样的家庭来说,留守老人的照顾不是每月的定期走访就能帮扶到位的。

大家集思广益后,决定采取邻里结对的方式,鼓励村民和贫困户进行日常互帮互助,来解决留守家庭的后顾之忧。和陈美艳结对的家庭是邓云石,两家毗邻,早晚出门回家都顺道看看,有什么事情能第一时间响应。遥控器坏了帮忙修,电视机坏了帮忙换,还有扶贫队员不时走访,嘘寒问暖,让像陈美艳一样的外出务工村民更能轻装上阵,全力脱贫致富。

2018年,陈美艳家实现易地搬迁。这两年,家中小孩通过“雨露计划”的帮扶也陆续完成了学业,几个月前,远在广州打工的陈美艳打电话回来说,小儿子也找好了工作,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扶贫工作队为村里修建的一条长约2.73公里的公路

2020年9月6日,一场“屋场恳谈会”好不“热闹”。在深宫厦村谭氏宗堂前,十余名村民先后发言,感谢话、“牢骚话”一波接一波,发展的点子和建议全是“干货”。从晚上7点半开始的恳谈会,到深夜10点多,大家还有些意犹未尽。扶贫工作人员边听边记,边问边安排。会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对村民们急难愁盼的问题进行梳理,列出责任清单,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且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表”。

目前,乡村大舞台建设、乡村文明实践站完善、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旱厕改造、垃圾处理、护栏修护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对于需长期布局协调的问题,将进一步科学规划,分期分批解决到位,务求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

不仅输血更要造血,特色产业助脱贫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深宫厦村离金桥镇有十多里路,出行不便。村民经济来源以席草、水稻和外出打工等收入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如何强化自身“造血功能”?驻村工作队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外出考察、广泛征求意见,与村支两委和党员群众反复商讨后,充分结合深宫厦村地理资源、产业优势,确定肉鸭、油茶、席草等产业竞相发展模式。

▲养鸭大棚里,2万只肥硕的肉鸭为村里带来集体收益

在深宫厦村的两个养鸭大棚里,2万只肥硕的肉鸭“嘎嘎”叫个不停,今年以来,肉鸭已经产出两批次,带来了3万元的收益。据了解,该村筹资兴建的鸭棚,每年能解决60余人次就业,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以上。其中,20%的收益用于改善贫困户的生活。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也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困难群众和刚脱贫群众可能会因此失去稳定收入,面临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的风险。为此,扶贫队因势利导,确定了“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模式,组建了“扶贫车间”,致富带头人周平宝主动挑起了重担,还与衡阳市蒸湘腾跃工艺厂深入合作。该模式为村里提供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31名贫困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综合考虑自身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市场因素等,该村还因地制宜开垦荒山200余亩种植油茶,预计4年后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在鼓励村民灵活多样的发展种养殖业的同时,巩固发展了席草种植这一传统产业。利用新组建的村级网络销售小分队,采取“互联网+”的模式,将农户生产的各类农副产品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并统一对外销售,既扩大了农民增收渠道,也扩大了深宫厦村的对外影响力。

老有所依更有所养,精神文明展新颜

初秋的午后,阳光洋洋洒洒地照在身上,老满组的陈春华老人和坪上组的邓振球老人结伴坐在“幸福院”里唠叨家常。2018年8月开始,新建的养老院“幸福院”迎来了村里20余位“空巢”老人的入住,他们平均年龄均在80岁以上,结伴居住让她们能够互相照顾,也少了些生活琐事。

▲“幸福院”成为村里20余位老人的新家

深宫厦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居多,留守情况突出,“老有所养”是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难题。经过反复实地走访,最终物色了合适的场地,扶贫工作队筹资维修改造了一所原村小,作为以爱老敬老为主题的村级养老院。如今,“幸福院”养老院提高了入住老人们的生活质量,“老有善养”也在逐步实现。

▲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活动丰富村民的生活

除了解决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今年,衡阳市委宣传部筹措资金,帮助该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衡阳群众”深宫厦村志愿服务队,积极发挥“衡阳群众”作用,向村民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衡阳群众在基层”“尊老爱幼”“讲文明树新风”等丰富多彩的理论及文化宣教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寓教于乐,以文化人,扶贫扶智更扶志。

▲新修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红旗迎风飘扬

乡村大舞台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文艺宣传队、广场舞队、书画协会等开展的文娱活动,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让村民的闲暇时间有了新的“归属”。这些文娱活动与文明实践活动一同,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既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也凝聚了人心。

行走在深宫厦村,晚稻随风轻轻摆动,生机蓬勃;过往村民喜笑颜开,精神抖擞。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的水泥马路扩建后宽阔平坦,维修一新的通组主水渠使沿线的村民直接受益,理路障、清沟渠,装节柴热水灶、改水改厨、改栏改厕……宜居宜业的深宫厦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发展蓝图徐徐展开,脱贫攻坚持续发力,乡村振兴越来越好,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记者手记:

“感谢扶贫工作队,为大家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在深宫厦村采访,记者听得最多的话是,“深宫厦村的发展越来越好,离不开扶贫工作队的辛勤付出。”

回忆起2017年刚到深宫厦村时,市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段成每天要揣着泡面,走家串户进行摸底建档立卡。最远的肖家组李娜丕家,从村部出发要经过两个小时的翻山越岭才能到达;被山里的虫咬后身上一片溃烂,睡觉都不能挨床,那段经历仿佛还在眼前。

而今,看着深宫厦村绿意葱茏、鸟语花香,道路宽敞、产业兴旺、人人安居,脱贫在即,段成感叹道,“一切困难都不算什么,带领全村脱贫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

“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多年来,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持着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确保深宫厦村实现脱贫,不返贫,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来源:新衡阳

作者:李镇东 周旭峰 周孝芳

编辑:王敏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2020/10/17/849163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衡法在线
  • 工信
  • 法润衡阳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经济·衡阳
  • 社会
  • 民生
  • 问政
  • 雁城警事
  • 乡村振兴
  • 清风衡阳
  • 科教
  • 应急
  • 民政
  • 财富
  • 园区
  • 汽车
  • 房产
  • 文旅广体
  • 健康
  • 松木经开区
  • 精彩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政务新闻
  • 公示公告
  • 最美衡阳
  • 呼声
  • 论坛
  • 头条
  • 新闻焦点图
  • 微博
  • 书记
  • 市长
  • 通讯员文集
  • 新闻推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