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入围湖南基改案例 看衡南城乡义教如何探索

微信图片_20210128170308.jpg

2019年9月,衡南县推出教育改革“三三五”工程。

红网时刻 记者 蒋楠 通讯员 肖力元 实习生 曾丽莎 衡阳报道

若提到教育,什么最让人揪心?

偏远山区“留守儿童”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直击人心最柔软处。

近日,湖南省委改革办正式对外公布“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入选案例名单,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衡南实践”榜上有名。在这场生动而又温暖的实践中,该县偏远地区孩子们的童年变得无比绚丽多彩。

衡南县是如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他们的做法是否可以给衡阳,乃至湖南各地区提供借鉴?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因此有了哪些可喜的变化?近日,红网记者深入衡南县各学校,近距离观察这场教育改革探索的“衡南路径”。

走到学生身边去

2020年9月开学后,三塘联合学校音乐教师蒋家莹开始每周自驾在三个校区教学,最远来回要两个小时。也是她到来的这一年,三塘联合学校蒸北和南甫校区的孩子们,上了人生中第一堂音乐课。

记者来到蒸北校区时,学校已放寒假,但听闻蒋老师来了,附近的孩子都过来迎她,他们告诉记者,“最喜欢的就是蒋老师了。”

微信图片_20210128170348.jpg

三塘联合学校蒸北校区。

“为了这份喜欢,我们所有的奔波都值得。”除了蒋家莹外,三塘联合学校的音体美教师及初中少量学科教师均参与“走教”。学校制作了“一张课表”,标注这些教师的教学地点和时间,打通了教育均衡“最后一公里”。

这便是联合学校教师调配的独特优势,城镇教师们带着吉他、足球、画作“踏云”而来,把外面的世界“搬到”偏远学校孩子们的眼前。

2020年县直学校、联合学校校长交流31人,全县共调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152人,偏远薄弱学校到中心城区学校充电学习46人,全县乡镇内教师交流任教422人(含走教139人),教育均衡不再是梦想。

“三三五”工程推行1年多以来,衡南县搭建起组织、信息、共育三个平台,按乡镇街道组建23所联合学校,减少管理层级,教育局直管联校。同时,探索“人工+智能”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建设网络教育平台,推进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还与“家校共育”试点同步推进,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

暖到教师心里去

1月中旬,衡南九中高三258班内,心理教师全玲玲正在上心理辅导课。

“我爱吃甜品。”“我爱闻饭香。”课堂上,大家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爱好,突然,一位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鼓起勇气说,“我喜欢听大家对我的鼓励。”

这一幕,让大家动容。

微信图片_20210128170259.jpg

衡南九中高三258班心理辅导课上,学生们在纸上写出自己喜爱的事物。

衡南九中共有2285名在校学生,其中95%来自农村,71.7%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子们内心最渴望的,便是爱和鼓励。

能勇敢地说出这句话,与全玲玲的辅导分不开。全玲玲是衡阳市名校衡钢子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留在衡南九中教学,与衡南县对教师的“优待”有着重要联系。

在教育工作中,衡南县坚持“三个优先”,投入优先保障、人才优先配备、待遇优先落实。

2020年,全县教师平均工资待遇比公务员平均工资待遇高出1.1万元一年。同时落实了尊师重教“衡南十条”,实施农村学校教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

此外,衡南对标教育信息化2.0,融入5G技术,一次性投资5250万元,建成高标准、高规格、高效率网络校联体。

全县209所学校,3267个班级,8800余名教师,12.3万名学生开启了网络教学模式,一盏盏希望之灯点亮了他们眼中的光,衡南教育也走上“一座城”“一张网”“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走好改革的每一步

2021年,衡南县已实现大班额清零、专职管理人员清零、代课教师“清零”,这是成果,也是出发点。

这些学校都在努力,用他们的方式再出发。

衡南县九中对全校2300余名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调查,对问题学生进行百分百家访,一人一档,建立心理档案,一对一辅导;开展家长教育心理课堂45次,受益人数为23416人。

微信图片_20210128170252.jpg

衡南九中心理教师全玲玲(左)正在与家长沟通教育工作。

咸塘联合学校3个校区共32个班,已实现校与校、班级与班级之间智慧课堂连接。各项条件改善吸引了学生回流,从2017年搬迁到现在,学生由900多增加到了1200多。

三塘联合学校整合平台优势,推行“移动课堂”,将各学科分别打造名师课堂,输送到其他校区同年级进行教学及交流,让其他校区的老师们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享受优质课堂教育。

……

全县23所联合学校都已实现了登台授课、教师调配、财务管理、教学教研和学校建设五个“统一”。

教师心更暖,乡村孩子自信值也直线上升。

衡南县还推出《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五年建设规划》,五年内完成全县“两类学校”建设,以方便学龄儿童就近入学为原则,办好必要的乡村完小和教学点,壮大乡村教育“神经末梢”,促进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均衡。

这一场政府牵头,学校为主,教师做“灯”的改革还未结束,偏远地区孩子们眼中的光在慢慢亮起,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的光会穿过衡南、照亮湖湘大地乃至整个中国。

来源:时刻

作者:蒋楠 肖力元 曾丽莎

编辑:李璐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衡法在线
  • 工信
  • 法润衡阳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经济·衡阳
  • 社会
  • 民生
  • 问政
  • 雁城警事
  • 乡村振兴
  • 清风衡阳
  • 科教
  • 应急
  • 民政
  • 财富
  • 园区
  • 汽车
  • 房产
  • 文旅广体
  • 健康
  • 松木经开区
  • 精彩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政务新闻
  • 公示公告
  • 最美衡阳
  • 呼声
  • 论坛
  • 头条
  • 新闻焦点图
  • 微博
  • 书记
  • 市长
  • 通讯员文集
  • 新闻推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