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周玉军:地级城市核心区的乡村如何振兴?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和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从来都是相互依存、互动共生、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地级城市核心区,乡村地区一直是城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心城区普遍存在的农村城市化、农业边缘化思想看似现实,实则没有站在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辩证的立场来看问题。

一、中心城区要把乡村振兴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

新型城镇化并不是全盘“城市化”,城区乡村是城市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在相当长时期不会消失。中心城区必须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走在乡村振兴最前列,成为示范和标杆。

这是中心城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和系统工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列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的根基,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当前,中心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化”发展,农村一直是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薄弱地、社会治理薄弱地、人居环境薄弱地、文化传承薄弱地,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破解长期的城乡二元对立、补齐中心城区发展短板的金钥匙。

这是中心城区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心城区来说,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要走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这是中心城区突破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我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乡村,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雁峰区是湖南省衡阳市农村面积最小、农业体量最小的核心城区,农民占总人口5.13%,却拥有占全区总面积33.3%的农村土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心城区要盘活各种乡村资源要素,释放乡村改革红利,走出一条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真正做到产业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中心城区乡村振兴要走城乡统筹之路

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谈乡村,必须抛弃城乡二元对立思维,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统筹发展之路。

要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做到“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选用上优先考虑,选优用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和村“两委”班子;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投入,积极推动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各类要素更多向农村流动;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区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区级领导要落实乡村振兴联点制度。

要融合发展。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携手并进、全面进步、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是城乡资源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心城区要带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要以城乡统一规划为抓手。以构建城乡共享社会为目标,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个空间框架内整体统筹谋划,实现城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同时要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推进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通网、燃气、环卫清洁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一体化。近年来,雁峰区全面完成“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着力实现城乡供水供电供气供网一体化、环卫清扫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二是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充分借助城市产业优势,运用城市产业思维来谋划乡村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技术、人才、先进理念向农业农村流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雁峰区是老工业基地,近年来,雁峰区一方面依托工业优势,在乡村建设衡山科学城、工业集聚区等园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一方面大力发展稻鱼稻虾、花卉蔬果、休闲旅游等都市农业,满足城市需求,增加农民营业性收入,“十三五”期间,农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8%,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三是要以资源要素改革为突破。统筹利用好城乡优势资源,实现人、财、物双向自由、等值流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必须依靠改革的力量。中心城区应成为改革的先行区,要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市场化手段,稳妥推进土地产权制度、宅基地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充分释放乡村发展活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效能。

要错位发展。中心城区农村人口偏少、农业占比偏小,只有通过产业互补、文化互补、生态互补、生活方式互补,形成新型城乡发展结构,才能以特取胜、以质取胜。一是要突出差异。要扬长避短,厘清城市和乡村的价值和使命,持续放大城市与农村的优势。在城乡建设上要突显“现代化与原生态”的差异,注重留存乡村肌理,形成原生态的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以“乡味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在功能布局上要突显“快与慢”“闹与静”“紧与活”的差异,用养眼的自然景观、养心的乡土文化、养颜的生态环境让乡村真正成为城市人静下心来、放慢脚步的休憩之地;在发展定位上要突显“前与后”“去与归”的差异,让乡村成为满足城市需求的“后花园”。二是要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农村要留住“小桥流水人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愁,就要留住乡村的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山水林田路生态建设,打造环境秀美、居住舒适的美丽乡村;就要留住乡村的情,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留住乡村的人,充分发挥“乡贤五老”作用,以收入、平台、情怀等留住乡村人口,盘活乡村人才资源。三是要精准施策。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要认真总结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稳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节奏和步骤,规划先行、步步为营;要摸清中心城区乡村的困难问题和资源条件,分类施策、梯次推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中心城区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努力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乡村振兴就会事半功倍。

推行“项目化”管理,把农民组织起来。区委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逐年逐项把乡村振兴任务项目化,以县级领导挂帅,确定每项任务的责任领导、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每个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防止出现“干部摩拳擦掌,群众叉腰旁观”。雁峰区山林村以集体经营、村民入股模式,建设“欢乐山林”项目,项目开业4个月,村民就得到了第一笔分红款,同时还带动了53名村民就业,带火了农家乐、翠冠梨、酥脆枣、皇帝柑等当地农产品销售,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做强“特色化”品牌,让农民实惠起来。要打破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实现农业品牌化、绿色化、特色化发展。雁峰区有规模农业企业16家,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5家;“船山书院”文化周、省级城市公路自行车赛、气排球赛三大文旅活动落户雁峰,形成“红色山林”“文化文昌”等“一村一特”品牌。

创新“精细化”服务,使农民专业起来。要强化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一批“现代农民”,着力解决制约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互联网技术下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打通“城乡鸿沟”,完善“数字化治理”,让农民在新型治理模式下有更多幸福感和安全感。雁峰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益农信息进村入户、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农业消费扶贫“三平台”合一建设工作,12家农业企业实现提质升级,经济收益年增长10%-15%。

本文作者系中共衡阳市雁峰区委书记 周玉军

来源:红网

作者:周玉军

编辑:蒋楠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2021/03/29/913629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衡法在线
  • 工信
  • 法润衡阳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经济·衡阳
  • 社会
  • 民生
  • 问政
  • 雁城警事
  • 乡村振兴
  • 清风衡阳
  • 科教
  • 应急
  • 民政
  • 财富
  • 园区
  • 汽车
  • 房产
  • 文旅广体
  • 健康
  • 松木经开区
  • 精彩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政务新闻
  • 公示公告
  • 最美衡阳
  • 呼声
  • 论坛
  • 头条
  • 新闻焦点图
  • 微博
  • 书记
  • 市长
  • 通讯员文集
  • 新闻推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