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后的红麻种植基地。
柏坊镇袁益村刘家湾生态园一角,以前是裸露在外的煤矸石山。
红网时刻 通讯员 钱辉 黄益民 记者 蒋楠 衡阳报道
近日,记者走进常宁市水口山镇南阳村,青山逶迤,绿水环绕,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微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香。水清、岸绿、景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生态修复建起了湿地公园,原来的沉陷区成了散步遛娃的乐园。”正在田间除草的村民彭中德告诉记者。他现在是修复区红麻种植基地的一名管理员,负责管护工作,每月除了家里的农活和就近帮工以外,他还能在基地拿到一千多元的工资。
南阳村的景象,仅仅是常宁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
常宁是资源大市、工矿大市,同时也是生态大市。境内的水口山因有色金属矿而闻名,已有数百年的矿冶开采历史,是全国最大的铅锌产业基地、湖南省有色金属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湖南省最大的工矿城镇,享有“世界铅都”和“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之美誉。
长期的矿冶历史,在推动常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衍生了环境破坏等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常宁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一方面大力推进有色金属产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全力抓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坚持系统治理、铁腕治理、创新治理,抓好试点示范、难点突破、亮点提升,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8年10月,常宁市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水口山铅锌煤矿区为起点,实施山体破损修复、水资源破坏治理、植被恢复治理、耕地提质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五大工程,下大力气抓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修复,打造“矿山修复+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一体推进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
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常宁市对标贯彻国、省、市要求,把水口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打好全市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成立工作专班,形成“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专抓、部门协同作战、专家技术支撑”的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联席工作体系。按照"系统治理、分区实施"原则,统筹推进修复治理。同时,以《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五大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5+3”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管理高起点、高标准规范运行。
在对矿区开展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常宁市对矿区治理的“后半篇文章”也进行了谋篇布局。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修复耕地、林地、进行河道治理,修缮村道、机耕道6千余米,13个村共2万多人喝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等一系列措施。同时,也探索出“矿山+湿地公园”“矿山+美丽乡村”等多种修复模式和经验,实现“山青、水净、林绿、田广”的预期目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百年矿区焕发出崭新活力。
为了让生态修复发挥最大的成效,常宁市多元发力,通过反复考察、论证,引进红麻产业作为重金属治理的经济作物,采取公司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入股分红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通过种植红麻,原来的荒地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还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土地流转也可增加经济收入,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可。
“路修好了,田整好了,村里新增的1000多亩地全部流转给公司种红麻,其他的田地我们想打造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扩大土地利用价值,增加大家的收入。”南阳村党支部书记姚健告诉记者。
一座座废弃矿山重新覆绿,伴随着的是周边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在柏枋镇斗岭村、袁益村等地,昔日堆满煤矸石的山头上已是绿荫葱葱、鸟鸣阵阵。随着这些地方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完毕,以往城里才有的小公园和小广场就出现在自己身边,绿化、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每当闲暇时分,村民们或三五成群休闲漫步,或兴致勃勃地跳起广场舞,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治国理念所带来的福祉。
“这个小广场建好以后,我和村里的其他姐妹们组建了一个舞蹈队,在这里训练、排练,大家越活越年轻。”斗岭村村民陆寒梅高兴地说。
经过治理后的南阳村、斗岭村和袁益村等正在变身宜居、宜业、宜游之地,也为当地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的机遇,部分村组引进青蛙养殖和生态旅游等项目,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村民意愿,优化项目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增进民生福祉,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红网
作者:钱辉 黄益民 蒋楠
编辑:李璐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