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线故事|衡阳县杨小龙:从“庄稼汉”到“新农人” 科学种田走上致富路

图片1.jpg

农机收割成熟的晚稻。

图片2.jpg

杨小龙在稻田边指挥收割晚稻。

红网时刻 通讯员 易建军 王佩璐 陈宇杰 记者 宋美君 衡阳报道

初冬时节,衡阳县西渡镇三联社区,一千多亩优质稻遍地金黄,趁着晴好天气,种粮大户杨小龙正组织农机收割成熟的晚稻,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颗粒饱满的稻谷被联合收割机尽收囊中,预计亩产可达1200斤。

杨小龙是附近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这些年,他通过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了增产增收。然而十几年前,杨小龙依靠的还是“面朝黄体背朝天”的耕作模式。200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的田地抛荒,土生土长的农民杨小龙看在眼里,十分心疼。于是,他放弃自己在砖厂的生意,带着积攒下来的资金,承包了村里两百多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

刚开始,由于资金困难,技术缺乏,加上经验不足,杨小龙一度举步维艰。面对承包土地中的一些荒草地,杨小龙起早摸黑忙碌在田间,春夏秋三个季节和农田里的水稻“形影不离”。那时候,杨小龙还在依靠耕牛、犁耙,手提肩扛,尽管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辛勤劳动一年,除去开支后所剩无几。

为了走出困境,杨小龙主动学习关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知识与农机操作的相关技术,开始尝试机械化耕种,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尝到了机械化带来的甜头后,杨小龙逐渐增加机械设备的投入,种田的面积也从刚开始的两三百亩发展到现在的一千五百多亩。目前,他持有的烘干设备及插秧机、收割机、耕田机等各式农用机械,能够充分满足约2000多亩耕地的水稻生产需要。去年,他还新建了一座2800平方米的新型工厂化育秧大棚,为早稻种植提供高品质秧苗。

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让杨小龙整个人都晒成了古铜色,但他依然乐在其中,而他也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摇身变成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他说,农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而他的梦想就是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科学种植、规模化种植,让农业更高效、农民更富裕。

来源:红网

作者:易建军 王佩璐 陈宇杰 宋美君

编辑:李璐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2021/11/15/1039953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衡法在线
  • 工信
  • 法润衡阳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经济·衡阳
  • 社会
  • 民生
  • 问政
  • 雁城警事
  • 乡村振兴
  • 清风衡阳
  • 科教
  • 应急
  • 民政
  • 财富
  • 园区
  • 汽车
  • 房产
  • 文旅广体
  • 健康
  • 松木经开区
  • 精彩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政务新闻
  • 公示公告
  • 最美衡阳
  • 呼声
  • 论坛
  • 头条
  • 新闻焦点图
  • 微博
  • 书记
  • 市长
  • 通讯员文集
  • 新闻推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