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农村新图景。
农机忙收割。
丰收的喜悦。
红网时刻 通讯员 易建军 李洁霞 吴展名 记者 宋美君 衡阳报道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县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形成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广袤的田野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一幅幅乡村新画卷正在蒸阳大地上徐徐展开。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这十年,衡阳县抢抓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机遇,锚定粤港澳大湾区“粮袋子”“油罐子”目标,以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两个一百万”(粮食100万亩、油菜等油料作物100万亩)绿色粮油“大基地”,打造粮油产业百亿产业链。
在台源镇台九村,数千亩连片的农田稻浪翻涌,2013年,流转500亩农田的嘉穗农业在这里起步,经过十年发展,如今的种植面积已经翻了10倍,而农业机械化的全程应用,也让台九村的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丰收时节,台九村的数千亩稻田正在进行中稻收割,田间地头各式农机轰鸣作响,将成熟的稻谷颗粒归仓。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程机械化应用成为全县粮食生产的“金字招牌”。
这十年,衡阳县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粮食烘干……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粮食生产由“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在握”。同时,建成了全省首个县级“智慧农机”平台,成立12个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农机具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农事中心、合作社与小农户供需信息无缝对接,破解了“农机找活难、农活找机难”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这十年,衡阳县已完成7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解决了农田高低不平、耕作难、灌溉难等田间基础设施落后的难题,实现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在青里村,全村2280亩水田全部被10户种粮大户流转,种植2200亩双季稻,通过“稻田+鱼”“稻田+虾”生态种养模式,让农户绿色种养、增产增收。
这十年,衡阳县全面发展“订单农业”,坚持走粮食生产订单收购路子,进一步激发粮食生产积极性。在角山米业,前来送粮的车辆络绎不绝,依托与优质稻产业协会签订的“订单”生产协议,衡阳县逐年提高湘米品质和种粮效益,让农业发展迈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这十年,衡阳县扎实做好粮、猪、油、菜四篇文章,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大力发展油茶、茶叶、乌莲、油菜、优质稻、长永甲鱼、寺门前土猪、贞福脆柚等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发展一批领军型、成长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202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5.57万亩、粮食总产量60.16万吨,夏收油菜67.45万亩、总产菜籽8.1万吨,出栏生猪145万头、存栏生猪105万头。“衡阳台源乌莲”“寺门前猪”“长永甲鱼”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衡阳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工作典型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县。
十年,是一支进行曲,更是一首序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农村改革,谱写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华彩乐章,唱响了促进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三农”强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深化改革未有穷期,衡阳县“三农”工作将坚持以改革为帆、以发展为舵,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行、再启新程。
来源:红网
作者:易建军 李洁霞 吴展名 宋美君
编辑:李璐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