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淹没户陈足清正在整田埂。
公司十基地十农户,带动种粮户增收。
接过父亲产业棒,阳思辉对粮情有独钟。
红网时刻 记者 谭如茵 衡阳报道
时晴时雨,正是庄稼生长好时节。下午,34岁的陈足清赤脚光膀,使劲挥锄整着田埂。田里油菜已收割上岸,他要赶紧插下水稻,一不误农时,二不误去厂里上班。
家门口实现就业,陈足清有着一种满满幸福感。
“去外面做事还不如在家找工作,能种田,能照看好老人和孩子,还能赚到钱。”作为湘江中游大源渡水利枢纽淹没区狮塘村民,陈足清明白,带给他这种幸福感的,是离村不到三里的衡东县大浦镇上的长乐粮油贸易公司。
有粮不慌。同一时刻,47岁的阳思辉来到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忙碌,金黄的谷子在生产线流动。阳思辉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乐粮油贸易公司的老板,眼下虽是青黄不接的季节,但仓库里存粮充足,市场稳定,公司基地和订单农户都没误农时,他有一种稳稳的自信和从容。
库区淹没区村民陈足清,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老板阳思辉结缘,得益于衡东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推出的产业开发扶持协议。为充分发挥移民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协议以移民库区或移民安置区为重点,以移民受益为主体,采取“公司+基地+移民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促进移民就业,带动移民增产致富,提高移民经济收入。
陈足清是公司装卸工,一年能拿四万元左右工资,他家的谷子,每年也被公司帮扶收购。和他一样受益的移民户,还有300多户,这些移民户,阳思辉和他的长乐粮油贸易公司,实施“公司+基地+移民农户”模式,统一供种子、供肥料、集中收购,年均增收1800多元。
移民户受益,公司日益发展,因为一粒米,阳思辉内心,如同移民户田里正茁壮生长的禾苗,充满喜悦的光。
不过,阳思辉把粮食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却与父亲阳洪俊有关。
“父亲脑瓜子蛮灵活,在上个世纪国家粮食刚开放时,他就在老家岭茶乡政府所在地罾箕岭办了个大米加工厂,算是我们那一带最早一批做米生意的人。”阳思辉那时还在读初中,初中毕业后,他高中只读了一年就辍学,跟一个师傅做汽修,到广州打了三年工,这一晃就告别了少年。1998年,父亲找到他,苦口婆心要他一起来做大米加工。阳思辉想了好久,最终答应了。
正所谓“父子齐心,其利断金”。不久,他们把大米厂搬到交通更方便、经济更发达的大浦镇,为的是更大的发展。市场意识也更多,他们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最初叫“东洋”,后来叫“汇苏”,一直沿用到今。
接过父亲的产业棒10来年,阳思辉人生已过而立之年,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内心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和执着的抱负。2013年,他遇上事业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武志伟,两人志同道合,又富于激情,在原有大米加工厂基础上,投资一千多万元成立了长乐粮油贸易公司。又一个10来年,两人把长乐粮油贸易公司打造成集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企业拥有一条日加工大米240吨的生产流水线,生产的“汇苏牌”系列大米畅销湖南、两广、福建等地,年产值一亿多元。企业也成为湖南省放心粮油工程示范加工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一路走来,与粮共舞。爱琢磨的阳思辉在粮食市场里拼搏,也在产米之道上思索。走进长乐粮油贸易公司办公一楼大厅,右侧墙壁上最为显眼的,是一排八项专利证书,包括糙米调质仓、提质输送装置、连续多级调质流水线、分享糙米皮层装置、自动加湿调质机、灭酶设备等,这些专利的发明人都是阳思辉。
“做一行专一行,与米打交道久了,就琢磨着怎么出好米,高品质米,怎么通过设备和技术出优米。”阳思辉腼腆地说。
民以食为天,农民出身的阳思辉最看重的还是水稻种植户。“千事万事,最大饭事。要有米,先要种好粮,种粮人脚踩泥土面对天,辛辛苦苦把粮种出来,不容易呀。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尽自己的责任。”阳思辉说。
如今,阳思辉和他的企业,带动周边水稻种植户4000多户发展水稻规模种植,年产量达4.6万吨,其中,库区移民户300多户,年产量达600多吨。
来源:红网
作者:谭如茵
编辑:王新凤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