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蓝墨水的上游涵养“美的教育”丨人民路上原住民·岳阳篇

专题banner.jpg

编者按:“人民路”,串起了许多国人的共同记忆和家国情深。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岁月当口,红网用镜头翻阅湖南14市州的人民路,推出专题影像深度报道《人民路上原住民》,讲述人民路上“小家”“小我”故事,折射共和国“发展为人民”的大情怀、大时代。

微信图片_20240921132647.jpg

【地理档案】岳阳市的人民路不在主城区,散布在多个县市区,汨罗市人民路是其中最长的一条。她建于1987年汨罗撤县建市之时,长2.5公里,分东中西三路,是汨罗城区的主干道之一,沿线有汨罗市人民医院、汨罗市图书馆、归义中学等。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张必闻 秦楼 岳阳报道

1.jpg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人们常常将历史比作长河,那么一条河流总有些人文的诗意呈现。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一条河流的沿岸。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龙振武在汨罗江支流的友谊河附近建起一间平房。

城市以时间为养料“长大”,原本略显偏僻的地段也被其拥入怀中。1994年,东西延伸的人民路,修到了龙振武的家门口。

此后三十年,平房改造成两层小楼房,门前路修通拉直,商业渐渐繁茂……龙振武一家人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抵御时间的唯有不朽的灵魂,“蓝墨水”的中华文脉,在这个家族上下传承了五代人。

从龙振武的外祖父开始,到他的孙辈,龙家有20多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当之无愧的“教育世家”。

“蓝墨水”在汨罗流淌千年,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孕育出了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兴教的传统。

2.jpg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大江南北,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

这股风也吹到了汨罗。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老城从不惧怕改变。上世纪80年代,汨罗提出“三个控制”和“四个面向”,率先向应试教育“开战”,开始了长期的、扎实的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1984年下学期,正是汨罗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期。龙振武明白,改善好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当时,城郊中学没有体育运动场。是他冲破重重阻力,在学校建成了250米的环形跑道和田径运动场。

40年过去,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在汨罗这片教育沃土上,立德树人的传统从未摒弃。

3.jpg

龙振武在人民路安家的4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40年。

当年的池塘、田埂、山坡被民居、楼房取代,人们顺着时代浪潮的波浪涌入城镇,盘活了县域经济。

133.jpg

2015年12月,原来的城关镇、城郊乡合并而成归义镇。2016年元月,城郊中学也改名“归义中学”。

回忆起过往,女儿龙卉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蹦蹦跳跳踩着田埂,去父亲工作的学校,叫他回家吃饭的场景。

“那时候,爸爸是不会按时下班回家的,每次妈妈要我去催他,到了学校,发现他还在埋头加班。”

不止伏案工作,龙振武还经常步行或骑单车家访。那时候,人民路还没拉通,出行很不方便。

尽管这样,在龙振武手上,因为贫困而辍学,又被他想办法“请”回来的学生就达200多人。

龙卉说起,父亲有个叫何伊玲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去学做裁缝,是父亲一次次骑着自行车去学生家里做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

后来,复学的何伊玲考上了卫校,毕业后进入市人民医院工作。从此,也在人民路扎了根。

4.jpg

5.jpg

在耕耘教育事业的40多个春秋,龙振武有太多过往可以追忆、太多故事想要讲述。退休后,龙振武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近百万字的回忆录,30余万字的游记笔录,还摘抄了50余万字的知识趣闻和古今名人诗联。

这一天,龙老爬上楼梯,颤颤巍巍捧出这些沉甸甸的回忆录,他将回忆录取名为《蜡炬人生》。他说,愿意将自己变成一支蜡烛,燃烧尽光和热,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汨罗是蓝墨水的上游,两千多年的泱泱诗河流淌而过,必然在其中积淀出一处滩涂。

生长在诗歌原乡的龙振武,“蓝墨水”的文化传承,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龙振武喜欢读诗,更喜欢写诗。在他所创作的100多首诗词里,有山川河流,也有人文历史,最终汇成《大坡湾人诗文选》《耄耋愚翁俗咏》两本册子。

6.jpg

行至暮年,龙振武仍然关注眼前具体而生动的世界,一如他呵护“花骨朵”的那些岁月。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成功实现了全面脱贫,“一带一路”、“嫦娥”探月、“天问”落火……

退休以后的龙振武,对国家大事一件都没落下。

当然,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老本行——教育领域。事实上,他自己就是新中国教育的受益者。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湖南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龙振武进入了当地青江高小读书,得到了完整的受教育机会

75年,弹指一挥间。

他投身其中的教育领域,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明确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2000年基本普及,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3.4万亿元。“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生动描绘了农村教育的巨大变化。

……

汨罗可圈可点。1996年,《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汨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写真》一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素质教育学汨罗”的热潮。素质教育,成为汨罗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改革大刀阔斧。2021年,汨罗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开展扁平化管理,原15所“乡镇联校”全部撤销,原187名“局管干部”全部“下放”回归教学一线。

今时今日,汨罗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几乎为零,普通高中教育巩固率99.4%。

龙振武感慨地说,有生动活泼的校园、有幸福感的老师、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就是美的教育,就是教育的真经。

7.jpg

8.jpg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生的道路上,从不缺乏同行者。

76岁的彭祥和龙振武是老朋友。1986年,担任汨罗县副县长的彭祥同时兼任教委主任,彼时,两位后来的老友因为“教育”二字打过多次交道。

过去,龙振武为教育劳苦奔波的步伐,彭祥一直看在眼里。当年,龙振武为了改变学校办学条件极为落后的状况,以三寸舌头,两条硬腿,跑遍了城郊乡的各个村组和汨罗县的各个机关单位,筹措资金,把城郊中学破损的平房改建成楼房。

退休后,见证汨罗发展的他,用文字记录这座城市,其编纂的《汨罗乡贤风采录》中就收录了龙振武的事迹。

同是写书人,一人也在另一人的书里做过“主人公”,两人惺惺相惜,相谈甚欢。

9.jpg

10.jpg

从小看着父亲工作的龙新汨,在耳濡目染下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如今,他是汨罗二中的地理老师,带着毕业班。

11.jpg

12.jpg

父亲年事已高,女儿龙卉经常小心翼翼在旁守护,陪父亲聊天、看书,翻阅老照片。

这天,一张汨罗龙舟赛的老照片,将父女俩的思绪拉回到1980年。

12.png

因为屈原,汨罗不仅是诗歌的原乡,也是端午源头、龙舟故里。

1980年的端午,湖南省外事办、岳阳行署、汨罗县政府首次联合在汨罗江归义河段举办大型龙舟赛。

因为离家不远,龙振武一家也前去观战,成为了当年10万观众中的一份子。

“比赛当天,汨罗江两岸人山人海,那是我第一次观看这么刺激的比赛。”龙卉说。

那次赛事是汨罗第一次举办如此规模的龙舟赛。

此后,汨罗江上的龙舟赛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尤其是从2005年以来,汨罗市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龙舟文化”成为了汨罗乃至湖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13.png

以身为舟渡人,以心为舟塑魂。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边翻阅老照片,龙卉边感慨,这些年,父亲与她,不止是亲情的链接与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继承。

在小学老师的岗位上,她像父亲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着智慧与汗水,滋润着小幼苗们。

初秋,龙振武家院子种的石榴树已经开始结果。这是第三十个教师节时,全家齐心协力种下的树苗,今年已是第十年。

龙振武说,在传统文化中,石榴在人们心中一直代表着美好的象征,寓意着丰收与富饶。他们一家,上下五代,收获的成功与喜悦大多来自于教师这份职业。正因为怀着一份信念,才能像石榴一样,每年收获硕果。

清澈的汨罗江,是历史的现场,流淌着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延伸的人民路,是时代的印记,见证着一座城市拔节向上的灵魂内核。

这里的人和事,要蘸着“蓝墨水”书写。正如万世师表孔夫子所叹:“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孔夫子站在水边,拍着自己的大腿,发出对水的无限赞美。

教育是与水同流,与风同舞,与美同在。

出品人:贺永祥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杨抒怀 秦楼 周世琦 郑江晖

设计:谭文平

素材支持:赵曼 欧阳林 姜姿

外联:吴思静

鸣谢: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张必闻 秦楼 赵曼 欧阳林 姜姿

编辑:郑江晖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646843/65/1429271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衡法在线
  • 法润衡阳
  • 教育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雁城警事
  • 红网小记者
  • 民政
  • 财经
  • 衡阳高新区
  • 文旅
  • 健康衡阳
  • 红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衡阳新闻
  • 书记
  • 市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