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8岁的李蔚䔳老人悠闲地拉起二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新凤 实习生 李馨瑶 衡阳报道
7月9日上午11点半,湖南省衡山县白果镇岳北村,独居老人李海霞的家门被轻轻叩响。她推开门,接过村里志愿者递来的热乎饭盒。盖子掀开,饭菜的香气瞬间溢满小屋:“今天是红烧肉和炒丝瓜,软乎!”这声满足的轻叹,是独居生活里最踏实的回响。
同一时刻,几公里外的树枫村,泉蓉书苑里,时光仿佛被书页温柔地按住。十多个孩子端坐在木色书桌前,窗外夏蝉高鸣,室内却只有纸张摩挲的沙沙声。孩子们偶尔蹙眉思索,偶尔提笔记录,构成乡村夏日最宁静也最蓬勃的图景。
这一动一静,一老一少,在衡山县的村落间悄然应和,细腻地描绘出该县创建“老年友好+儿童友好”双友好县最温暖、最朴实的底色——让老有所依、幼有所学。
暮年有所依 让“夕阳”更红
7月9日,临近晌午,空气愈发燥热,岳北大食堂飘出阵阵饭香。刘甲会将一份盒饭挂上电动车,准备送往行动不便的老人李友志家。
刘甲会是岳北村一名邻长,这是他今天送的第5份餐。这样的送餐路,他已风雨无阻坚持了一年多。
岳北村位于衡山县白果镇南端,318名65岁以上的银发长者,构成了村里独特的风景线,其中半数以上是望眼欲穿等待儿女归来的留守老人。
岳北大食堂在面向社会开放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目前,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餐5元。对于无子女,低保,残疾程度为一、二级的老年人,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
“针对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坚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口感软烂,食材主要来自当地村民自种的蔬菜和家养的鸡、鸭、鱼等,每餐一荤两素搭配。”村干部胡沛介绍道。
岳北村的老人们在老年服务驿站就餐。
食堂旁边,就是村里的老年服务驿站。驿站成立于2024年5月,是岳北村“两委”低价租用闲置民房改造而成的。每天一到饭点,陆陆续续有二三十名老人在此用餐。
对行动不便或居住偏远的老人,驿站提供免费送餐服务,2024年以来累计送餐超2000人次,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热饭。
据村支书廖银芝介绍,村里组建了一支由村干部、党员、老年协会成员等为主体的常驻养老服务队,设置驿站服务员公益岗,聘请专人担任服务员。大家分工协作,定期到老人家中走访,陪老人聊天,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及生活需求。对行动不便、外出不便的老人,驿站提供代买代办服务。
中午12点20分,吃罢午饭的李蔚䔳老人悠闲地拉起二胡,“以前在家闷得慌,现在拉琴、写字、剪纸,样样有人陪!”老人笑出满脸皱纹。驿站成了他的新舞台,连4岁的曾孙女都爱来听太爷爷演奏。
村民们可以在老年服务驿站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
今年70岁的杨长云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原本在家沉默寡言的他,自从驿站建成后,他就成了“常客”。如今,他不仅爱上了这里的烟火气,更结交了几个每日相约的老搭档,驿站里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老年服务驿站要长久运营,资金支持是关键。岳北村通过个人、社会、村集体、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维持驿站平稳有序运营。
去年重阳节期间,乡贤和爱心人士捐赠3万元,部分用于驿站运营。村集体每年划拨收益支持驿站,岳北大食堂以成本价供餐,形成“公益+市场”的良性循环。
衡山县民政局安装智能就餐系统,按65岁以上老人早餐补2元、中晚餐各补3元的标准发放补贴。村“两委”每周公开财务收支,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资金使用阳光透明。
老人在老年服务驿站下象棋。
如今,走进岳北村,老人们脸上笑颜舒展。老年服务驿站犹如一盏温暖的明灯,照亮了农村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这里,热气腾腾的助餐送餐服务让独居老人不再冷灶无炊;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娱活动为寂寞的晚年生活添上一抹亮色;贴心周到的探访代办服务更让远行在外的游子安心。
童年沐书香 让“朝阳”更艳
为了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2014年5月,谢颂泉携妻子扶蓉毅然回到家乡衡山县,兴建“泉蓉书苑”,先后累计投资600多万。
走进书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阅读大厅。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木质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从古典文学到现代科技,从历史传记到科幻小说……各类书籍琳琅满目。
2014年,泉蓉书苑刚建成时,四年级的汪香怡是第一批走进来的孩子。那时的她,羞涩内向,紧紧攥着衣角不敢说话。
数年光阴流转,书苑成了她的第二个家。支教老师为了让她适应书苑的生活,陪她攻克学业难题,教她拉二胡、跳起欢快的拉丁舞。更重要的是,书苑点燃了她心中的火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递温暖的向往。
2022年冬天,已是大学生的汪香怡以“支教老师”的身份重新回到了书苑。身份的转变,让她更深切体会到当年老师们的用心。
“跟学生沟通,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主动学,而不是硬灌知识。”如今,她利用寒暑假,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耐心辅导着那些和她当年一样羞涩的留守儿童。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汪香怡的转身,是书苑播下的种子开出的第一朵花。像她这样,从书苑学生成长为支教老师的,如今已有5人。
孩子们端坐在木色书桌前认真阅读。
高一学生李嘉豪的变化,让汪香怡倍感欣慰。初三时来到书苑接受辅导的他,起初并不善言辞。但书苑安静专注的氛围和老师们的鼓励,让他逐渐变得开朗外向。去年寒假,他展现出惊人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不仅提前学完了下学期的全部课程,还用老师的手机号注册了网课名额。
“他对学习特别投入,课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汪香怡回忆道。更让人欣喜的是,他经常主动联系老师,告知自己的学习进展。
17岁的李济宏的转变,则是书苑“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信念的证明。六年前刚来书苑时,他沉迷游戏、性格叛逆。支教老师们没有说教,而是耐心引导,用持续的陪伴和榜样的力量,慢慢浸润他。
六年时光,水滴石穿。现在的李济宏,学习积极性很高,更可喜的是,他还会主动帮爸妈做家务。从叛逆学生到阳光少年,书苑为他推开了一扇看见更广阔天地的窗。
高二的刘奥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在支教老师的影响下,曾经对英语十分头疼的他,如今非常努力记单词,学习成绩上升明显。
谢颂泉发现,还有一类群体更值得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加严峻,他概括为“缺三亲”——缺亲人、缺亲情、缺亲伴的孤单家庭。
从2018年开始,谢颂泉就将重心放在帮扶“缺三亲”学童上。书苑为其提供“六免费”,即免费学习场所、免费阅读、免费集体辅导、免费文体活动、免费心理抚慰、免费提供吃住。
截至目前,书苑帮扶的“缺三亲”学童共计180多名,现有2人在校读研究生,40多人跨进本科、大专院校;在校高中生超过60人,小学、初中生在读人数50余人。书苑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儿童之家”、衡阳市“终身学习品牌”等众多荣誉。
泉蓉书苑内,孩子们捧书阅读。
除了泉蓉书苑,在白果镇,村(社区)里的“妇女儿童之家”也是孩子们充电学习的好去处。
近日,走进白果镇长青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明亮的活动室里,总能看见孩子们埋头阅读的身影,书架上摆放了上百册书籍。“这里的阿姨会给我们讲防溺水、防性侵的知识,漫画书也好看!”10岁的赵宇琦笑着说。
刚小学毕业的肖沁怡则捧着历史书读得入神:“爸妈鼓励我来这里,一天能看半本呢!家里没这么多书。”长期的阅读积累使她语文成绩十分拔尖,作文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对于像她这样父母经常在外忙碌的孩子,活动室成了预习新课、安静学习的港湾。
“我们坚持长期开放,孩子们有时间就能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为了保障服务不断档,他们采取轮班制,即使是周末和节假日,也确保有人值守。日常以课后作业辅导、自由阅读和体育活动为主,到了“三八”“六一”等节日,则会精心组织大型文娱活动,把小小的空间变成欢乐的海洋。
近日,走进白果镇长青社区明亮的活动室,总能看见孩子们埋头阅读的身影。
白果镇妇联主席蒋翌岑深有感触:“社区离群众近,粘性自然高。孩子们信任我们,有困惑会主动找社区阿姨帮忙,这让我们觉得特别欣慰。”
一勺热饭的温度,一页书卷的微光——这些看似寻常的日常,如同涓水河静静流淌的水,无声地滋养着“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根基。
当一座县城俯下身,将最柔软的关怀,细致地编织进老人蹒跚的步履与孩子澄澈的眼眸,托起的便是一个个家庭“稳稳的幸福”,和乡村未来最坚实的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李馨瑶
编辑:王敏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