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跟随村支书参观黄桃园。
村支书摘奈李。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李琦瑛 陈博彬 杨子妍 衡阳报道
站在龙家亭村的黄桃树下,指尖触到凝固的琥珀色桃胶时,我突然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是藏在每颗被浪费的桃胶里,藏在农户望着果树时既期待又无奈的眼神里。这个夏天,作为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星火丰农团队的一员,我在祁东县城连墟乡龙家亭村的田间地头完成了一场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蜕变。
初到村子时,我对乡村的印象还停留在课本里的田园牧歌。跟着农户钻进玉米地掰玉米时,指甲缝里嵌进的泥土才让我真切感受到土地的重量;在黑猪养殖场看饲养员调配饲料,才知道科学养殖四个字要靠日复一日的观察和记录;最震撼的是在谷湘生态农业公司,看着油茶果经过冷榨变成金黄的油脂,腊肉从农家灶台走进标准化车间——原来一颗果子、一块肉的价值,能被产业链拉得这么长。
但真正刺痛我的,是黄桃园里的景象。村支书指着满树晶莹的桃胶叹气:“这东西城里药店收几十块一斤,我们不懂怎么采,采了也不知道卖给谁,每年就看着它烂在树上。”旁边的黄桃因为虫害,果皮上布满褐色斑点,农户说这样的果子收购价要打对折。那天下午,我看着被虫蛀的落果,突然想起课堂上老师曾讲过的价值链管理,那些曾经觉得抽象的理论,此刻都变成了眼前具体的困境:技术卡脖子、渠道不通畅,就像掐住了乡村致富的脖子。
在与村支书的采访中,我提出,我们可以先做个桃胶的产品调研?或许可以从最简单的采集手册做起,教农户区分可采与不可采的桃胶,再试试在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做小范围推广。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不再是一个只会记笔记的学生,而是真的在为这片土地想办法。
后来,跟着村支书走访果园时,我和队员们特意带着笔记本记录桃胶的形态,经过实地考察后,大家开始在网上搜集资料。当把整理好的《桃胶采集初筛指南》递给农户时,农户反复摩挲着打印纸的样子,让我突然懂得学以致用的分量。
离开龙家亭村的那天,为表感谢,村支书带我们去摘了几袋奈李。果子甜得很,像极了村民们说起“要是桃胶能卖钱”时眼里的光。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可能只是帮农户多掌握一项技术,多打通一个渠道。而我们这些大学生能做的,就是把书本里的光,变成照进田间地头的星火。
这场三下乡,让我从一个对农业一窍不通的学生,变成了会蹲在地里观察虫害、能和农户聊上几句种植知识的“半个农人”。更重要的是,我终于懂得:改变世界的勇气,往往始于读懂一片土地的渴望。
来源:红网
作者:李琦瑛 陈博彬 杨子妍
编辑:蒋楠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