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何佩 衡阳报道
“他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最后也是这样。”9月15日,衡阳县岘山卫生院主治医生李超军因病去世,年仅44岁。依照他2019年签下的器官捐献自愿书,家人帮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捐献角膜和遗体。这位深受乡邻敬爱的医生,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自己崇高的行医生涯写下了终章。
李超军离世后,他的家人在其捐献确认书上签字。
李超军出生农村,凭借刻苦努力学医成才,最终选择到基层,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他一人扛起家庭重担,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照顾年迈的双亲,生活虽不富裕,却始终怀揣济世之心。即便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仍常常自掏腰包为困难患者垫付药费、购买餐食,用仁心仁术守护这一方健康。
这一张张证书,不仅是他专业能力的证明,更是他一生奉献医学、守护光明的初心与承诺。
“李医生看病从不区别对待,贫富一样尽心。”衡阳县岘山卫生院的同事回忆道,“哪怕深夜有急诊,他也总是二话不说赶去医院。遇到掏不起医药费的,他就默默把钱垫上。”二十二年来,他始终坚守岗位,耐心、细致地诊治每一位村民,多年来,他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每一条山村小道上。
不仅医人,更愿助人。李超军很早就投身于遗体与角膜捐献的公益宣传。他曾协助完成当地首例捐献案例,帮助一位老师圆了捐献梦。“或许是因为从医,先生总希望自己离开后还能帮助更多人。”李超军妻子回忆,六年前,他就向家人提出捐献的意愿,一开始全家反对、难以接受,他却坚持沟通,甚至“责怪我们思想落伍”。历经半年多的拉锯,家人们终于理解并尊重他的决定,于2019年进行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近年来,李医生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多次住院耗尽了家中积蓄,后期治疗全靠亲友筹措。可即便病痛缠身,只要稍有好转,他就又回到诊室、走上乡路。他总说:“我能做的不多,但只要还能动,就要给乡亲们看病。”
手术医生取出李超军珍贵的眼角膜。
9月15日,他匆匆走完短暂而饱满的一生。家人遵其遗愿,办理角膜与遗体捐献手续。湖南省爱尔眼库角膜捐献接收登记站衡阳分站的工作人员轻轻取下了他那对明亮的眼角膜;他的遗体则被送往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成为一名“大体老师”,继续守望医学的未来。
李超军医生走了,可他留下的是可见的光明、是可传的希望、是一种无声而磅礴的奉献精神。他以生命最终的回响,践行了医者的誓言,诠释了何为人间大爱。他不仅是衡阳县医疗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更是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更多后来者前行。
来源:红网
作者:何佩
编辑:宋美君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