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千锤百炼铸匠心 一锤定音传非遗——记湖南耒阳铜锣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冬元的传承与创新

红网时刻 通讯员 资一帆 衡阳报道

2025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湖南省耒阳市坛下乡铜锣制作技艺传承人罗冬元赫然在列。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匠人,用半个世纪的传承与创新,将千年铜锣技艺从深山作坊推向国际舞台,书写了一段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传奇篇章。 

图片1.marked.png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坛下乡铜锣制作技艺传承人罗冬元赫然在列。

坚守传承,千年技艺的匠心守护

坛下乡铜锣制作技艺始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罗冬元家族世代相传制作铜锣的手艺,到他手上已是第六代传承,罗冬元 14 岁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罗顺吉学习铜锣锻造技艺,25岁作为铜锣制作工匠,被调到坛下乡人民公社企业办,专门从事铜锣生产,成为当地技艺最精湛的匠人之一,熟练的掌握着铜锣制作的所有工艺流程。

图片2.marked.png

一锤定音:罗冬元根据各铜锣品种,使用多种用锤手法和不同力度,锤打不同锤点,调整其形状和改变厚度来改变铜锣的音效。

1997年,坛下铜锣厂倒闭后,他接过父亲衣钵,创办冬元锣鼓厂,初期年产量仅300面,经过近三十年的创新发展,年产铜锣达5万余面,产品种类扩展到100余种,所产铜锣音质清脆纯净、洪亮悠远,品质优良,经久耐用,还能灵活定制各式铜锣。

“小时候看父辈制锣,一天只能做两三面,全靠手工。”罗冬元回忆道,父亲的一句“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手上丢了”,

面对传统手工艺的日渐式微,他立誓:“祖业不能断,这是民族的根!”

罗冬元从家族式传承,逐渐过渡到开放式授徒,通过手把手传教、老师傅带新学徒及一线岗位实践,四十年来培育了上百名铜锣制作技艺传承人,换来了耒阳铜锣的悠远回响。

守正创新,传统工艺的现代突围

罗冬元深知,固守陈规只会让技艺落后,甚至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为突破效率瓶颈,他查阅资料、画图试验,设计改良,引入空气锤、剪边机等设备,革新锻打、剪边等环节,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还申请了专利。

图片3.marked.png

工人师傅对刚从炉膛取出烧至通红的铜锣进行反复锻打,将坯料打成铜锣的雏形。

但他始终坚守核心工艺——调音,坚持手工定音,“机械无法取代人耳对音色的敏感”,实现机械化与手工的平衡。他创新铜、锡、合金配比,结合现代声学仪器调音,使铜锣音准精度提升30%,产品被专业乐团采购。不断研发微型工艺锣、音疗器具等文创产品,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获得材料与技术的突破。

从长江以南到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罗冬元走访调研,定制差异化产品,并在全国十大省会城市设立直销店,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份及东南亚,海外订单占比达20%。2024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同比增长10%,实现了市场开拓与文化深度融合。

未来愿景,让非遗“活”在时代脉搏

成为国家级传承人后,罗冬元计划更深远:与高校共建研学基地,开发数字化档案,推动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探索“元宇宙+非遗”虚拟展演,让千年技艺触达年轻一代。“文化要扎根时代需求,才能生生不息。”他目光坚定。

图片4.marked.png

定音技艺机械无法代替,完全依靠传承人的悟性和经验的积累,口传身授代代相传。

从深山匠人到非遗大师,罗冬元用锤与火淬炼的不只是铜锣的华彩之音,更是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之路。他的故事,是匠心的坚守,是文化的觉醒,更是中国非遗在全球化浪潮中自信前行的缩影。

接受采访间,罗冬元的儿子罗建文接过父亲的“定音”铁锤,眼神中透露出对传承技艺的坚定与自豪,手中反复敲打铜锣的不同部位,专注于锣面轻敲碎打,耳听目察,寻找定音部位,第七代传承人已悄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来源:红网

作者:资一帆

编辑:阳正坤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646947/62/1482611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衡法在线
  • 法润衡阳
  • 教育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雁城警事
  • 红网小记者
  • 民政
  • 财经
  • 衡阳高新区
  • 文旅
  • 健康衡阳
  • 红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衡阳新闻
  • 头条
  • 书记
  • 市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