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阳中院:情系乡村,锦旗背后的“帮扶情”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晓龙 衡阳报道

“情系乡村助振兴,纾困解难暖人心”“驻村奉献倾真情,一心为民谋福祉”。近日,衡东县杨桥镇党委政府及杨桥镇荆竹村支两委相关负责人一行,向衡阳中院送来两面锦旗,感谢中院驻荆竹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四年来的倾情帮扶。衡阳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冯卫,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殷秀成受院党组委托接受锦旗。

微信图片_20250428090636.jpg

地处衡东县杨桥镇西南部山区的荆竹村,总面积 9.6 平方公里,下辖 21 个村民小组,416户1500 余人。这里曾因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为省级贫困村。2021年5月起,衡阳中院驻村工作队接力乡村振兴,助力荆竹村实现华丽转身,获评衡阳市首批 “诉源治理示范村”“无诉示范村”和“五无创建平安村”,驻村工作队连续四年获评“全市先进工作队”。

微信图片_20250428100950.jpg

基础建设破除发展瓶颈

脱贫攻坚前,荆竹村 “出行靠腿、联络靠吼、夜里摸黑” 的状况成为发展桎梏。驻村工作队联合村支两委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依托扶贫大道,实现21个村民小组组组通公路,95% 农户家门口通水泥路,彻底打通山区交通 “毛细血管”。

同步推进水利电力设施升级,新修水圳4.5公里、水坝3座、山泉水井4口,新添路灯80余盏,添置垃圾亭(厢)20余处,建设生态小溪1.5公里,整治主干溪流2条,新建森林防火带15公里,对电力通信网络进行提质改造,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1微信图片_20250428091104.jpg

特色产业激活增收引擎

依托丰富林地资源,近年来,荆竹村构建 “山上有林、田里有菌、圈里有畜”的立体农业体系。特色种养结合。依托百草资源发展生态养殖,培育3户养猪户,年收入均超10万元,产品直供本地餐饮市场。建成5亩羊肚菌大棚,创新“菌-稻-作物”三季轮作模式,年收入15万元。‌集体经济创新。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户合作发展土潲水猪养殖,配套200亩水稻种植。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增至30余万元。资源立体开发。依托公路与防火带建设,规模化采伐楠竹并加工竹笋制品,开发地皮菜、蕨菜等山货直供商超酒店,形成季节性增收链。全力保障‌就业。通过菌菇种植、稻田耕作及基建工程,全年提供本地务工岗位,带动村民增收。

2微信图片_20250428091113.jpg

基层治理绘就平安底色

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驻村工作队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优势,同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邀请法院干警经常性深入荆竹村开展普法宣讲,组织村民代表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完善,使村规民约更贴合实际、更具约束力,对村两委干部和村级调解员开展调解业务辅导,提升调解能力和法律素养,助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

微信图片_20250428100937.jpg

荆竹村成为全市首批“无讼示范村”,被评为市平安创建“五无先进村” ,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在衡阳中院座谈会上,杨桥镇党委政府及村支两委相关负责人动情地说:“工作队即将结束四年的帮扶征程,我们满怀不舍与感恩。工作队不仅为村里引入了项目资金,更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带给我们。如今村里人心凝聚,大家对未来满怀憧憬,充满信心!”

衡阳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冯卫,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殷秀成代表中院党组,对衡东县杨桥镇党委政府与荆竹村支两委对工作队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表示将继续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司法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工作贡献更大力量。

如今的荆竹村,水泥公路蜿蜒山间,产业基地展现生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这个曾经的 “穷山沟”,正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产业发展强带动、基层治理优服务的生动实践,书写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精彩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李晓龙

编辑:宋美君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646948/63/1491603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衡法在线
  • 法润衡阳
  • 教育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雁城警事
  • 红网小记者
  • 民政
  • 财经
  • 衡阳高新区
  • 文旅
  • 健康衡阳
  • 红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衡阳新闻
  • 头条
  • 书记
  • 市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