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在输变电领域持续深耕,打造了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敏 衡阳报道
“世界输变电看中国,中国输变电看湖南,湖南输变电看衡阳。”
作为全国输变电产业的重要高地,湖南以衡阳为核心,串联长株潭城市群,打造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在衡阳,数百家规模以上企业正加速“智变突围”,推动产业集群年均增速突破20%,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在这一进程中,南华大学始终与衡阳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深度对接产业需求,推动教育资源与输变电产业战略布局精准匹配。
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到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南华大学在输变电领域持续深耕,打造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力装备(输变电)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装备创新中心、湖南省新能源光伏与光储一体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输变电现代产业学院、湖南省南华大学-威胜集团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湖南省南华大学-特变电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形成了校企协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南华范式”。
近两年来,南华大学与特变电工共建的创新联合体已累计攻克6项行业技术难题,取得专利转化成果10余项。
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 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我们刚刚助力特变电工攻克了又一项关键核心技术,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盛义发向记者介绍道。
长期以来,多晶硅还原炉电源系统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严重制约了特变电工(国内输变电行业龙头企业)的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发团队经过持续攻关,不仅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更实现了性能指标的全面超越——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系统能效显著提升。
这只是南华大学校企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从制氢电源关键技术到抽水蓄能用静止变频器SFC,再到基于故障路波数据的变压器绕组变形识别技术……近两年来,南华大学与特变电工共建的创新联合体已累计攻克6项行业技术难题,取得专利转化成果10余项。
“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盛义发表示,“仅今年上半年,就有6项专利技术在湖南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实现产业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南华大学正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抓手,持续为输变电产业集群注入创新动能。一项项“实验室里的突破”正加速转变为“生产线上的变革”,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校城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与活力。
研二学生黎仕豪正在对制氢电源进行最后的调试测试。
深度对接企业需求 培养引领未来产业的人才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引擎,而人才则是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何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南华大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给出了创新答案。
5月20日,在南华大学与特变电工共建的输变电联合创新实验室内,研二学生黎仕豪正在对制氢电源进行最后的调试测试。得益于学校“项目制”培养模式,这位尚未毕业的研究生已参与多个重点项目研发,成为多家输变电企业争相招揽的“准工程师”。
“我们既需要黎仕豪这样的研发型人才,也需要大量懂技术、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双碳研究院院长苏钟焕表示。作为南华大学特聘的企业导师,他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共建专业课程到联合课题攻关,从实践教学指导到就业能力培养,确保毕业生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在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像苏钟焕这样来自产业一线的导师共有70余位。他们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要求引入课堂,构建起“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良性循环。
“教育必须适度超前于产业发展。”电气工程学院负责人盛义发表示,学院在巩固输变电领域产教融合优势的同时,正重点布局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未来将聚焦高效太阳能电池、先进储能技术等关键领域,突破碳中和新能源技术瓶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来源:红网
作者:王 敏
编辑:谭倩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