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推动衡南县林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51113232138_1677_23.marked.jpg

衡南县积极践行林长制,绘就青山富民新画卷。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罗文初 衡阳报道

山峦叠翠,万木葱茏。

漫步于衡南县的青山绿水间,全面推行林长制带来的新变化真切可感——

护林员的足迹密了,油茶林的果实红了,土枇杷的产业兴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愈发灵动。

近年来,衡南县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总抓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于实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自然的禀赋,在此正转化为发展的资本。

高位推动,织密“护绿”责任网,扛牢万顷青山之责

衡南县将林长制视为“绿水青山”的守护基石,构建起一套严密高效的责任体系。

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每一片山林都有了专属的守护者。

督查联动,闭环管理“钉钉子”。衡南建立由县林长办、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监委参与的联合督查体系,常态化开展督导,实行“周小结、月调度、季点评、年总结”。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清单销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

严格的工作通报制度,使得问题一经提出,便立即召开专题会议,逐项落实整改方案。

林长履职,以上率下“动真格”。通过召开全县林长会议、发布林长令、开展县级林长巡林等方式,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县级季巡、乡级月巡、村级周巡”制度,力戒形式主义。

截至10月,县级林长巡林39次,解决林业问题6起;乡级林长巡林1368次,解决涉林问题89起,推动各级林长从“有名”向“有实”“有效”转变。

多元共治,凝聚合力“一盘棋”。全面建立县林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责任;创新构建“林长+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五长”联动格局;积极探索“社会林长”模式,聘任830名贤达能人担任“社会林长”,管好身边人、护好身边林。

在基层,全县划分为355个网格,配备355名护林员,“一长四员”悉数到位,形成“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乡风文明治理新格局。

扎实的工作赢得认可。2022至2024年,衡南林长制工作连续三年获评全市优秀。

衡南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实践“油茶庄园”模式,让“沉睡山林”变身为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与产业振兴协同共生的改革路径。

2024年,衡南油茶产业年总产值43.6亿元,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科学施策,书写“增绿”新篇章,厚植生态民生之基

衡南的国土绿化,是一场融合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系统工程。

重点项目引领生态建设。以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引擎,衡南县累计完成建设任务25245.4亩。其中,人工造林10000亩,退化林修复15245.4亩,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8.5千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

据估算,2.5万亩林地未来直接经济效益可达8000万元,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攻坚克难,紫色荒坡披绿装。面对60多万亩绿化难度大的紫色页岩山地,衡南精准施策,大力发展“衡南土枇杷”(粗糠树)产业。这一兼具生态适应性强与经济效益高的乡土珍贵树种,成为绿化先锋。

县里规划,到2030年,全县土枇杷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设土枇杷特色小镇,打造闻名全国的“土枇杷之乡”。

苗木为本,产业发展后劲足。2025年,全县育苗面积达791亩,苗木总量831.18万株。其中,油茶育苗676.18万株,土枇杷育苗120万株,为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加强苗木市场监管,开展“双打工作”巡查5次,全年未发生苗木质量问题。

精准防控守护“绿色成果”。坚决打赢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战,成功拔除谭子山镇疫点,清理枯死松树1.9万株,打孔注药418株,并通过验收,实现疫点个数、疫情小班、疫情面积、枯死松树株数“四下降”。

有序推进蛀干害虫调查与防治,完成花桥镇黄脊竹蝗无人机防治,岐山除治方案已进入财政评审阶段。

放眼衡南大地,处处可见新绿吐翠、生机勃发的景象。

机制创新,提升“管绿”严效能,激活持续发展之源

衡南以改革创新破解林业发展难题,不断提升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创新之举如春风化雨,为林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林权改革,激活沉睡资产。积极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精神,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相关改革文件已通过县委常委会并出台纪要。已完成林权类首次登记发证项目采购,预计今年发证1.5万亩,目前已发证4000亩以上。

发放收益权证40本,增设“林地经营权”登记类型不动产登记证350本,并探索试点发放“一亩油茶权证”,有效激发了林农和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的积极性。

建强阵地,优化管理服务。全县23个乡镇(街道)林长办规范运行,通过制定月、季度报表,细化责任清单,对标整改短板。围绕队伍能力建设,分期对“一长四员”开展巡护系统操作、林业执法、森林防火等专业培训710人次。

提升服务效能,制作林木采伐、人工造林等业务流程图,执法大队及时查处涉林违法行为,共同当好“森林卫士”。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屏障。生态护林员年平均上线率100%,月平均有效巡护率95%,履职情况良好。防火宣传教育形式多样,通过“屋场党建+森林防灭火”“敲门行动”等活动,印刷宣传资料15万余张,发布稿件20余篇、短信20万条,新立宣传牌80余块。

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落实巡查养护,开展抢救复壮。天然林保护修复到位,16.653万亩天然商品林管护协议签订率达100%,资金分户造册及时。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衡南县的实践,为各地深化林长制改革、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系统治理是根本。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护绿、增绿、管绿”,将林长制与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

制度创新是关键。通过严格的督查考核、多元的共治机制、深化的林权改革和智慧化的管理手段,才能破解深层次矛盾,释放林业发展活力。

科技兴林是支撑。从苗木培育的科技特派员(10人已安排到位),到网格化巡护的信息系统,再到科学精准的病虫害防治,科技赋能贯穿始终,提升了林业治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水平。

下一步,衡南县将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强化巡山护林和执法监管,科学规划以油茶、土枇杷为特色的林下产业,朝着“土枇杷之乡”和百亿综合产值的目标稳步迈进,不断提升林业综合效益,让生态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于民。

青山不负有心人。

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衡南实践中,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图景正渐次展开,照亮了乡村振兴的绿色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罗文初

编辑:阳正坤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646955/58/1543048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衡法在线
  • 法润衡阳
  • 教育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雁城警事
  • 红网小记者
  • 民政
  • 财经
  • 衡阳高新区
  • 文旅
  • 健康衡阳
  • 红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衡阳新闻
  • 头条
  • 书记
  • 市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