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4日讯(通讯员 赵磊 张晓宁)“终于能喝口粥了!”近日,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病房,75岁的张奶奶(化名)康复出院,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她曾因食管裂孔疝合并胃体大部分嵌顿并扭转,导致无法进食,生命垂危,最终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战胜病魔。
张奶奶的疾病并非首次发作,今年2月,她因进食困难入院,被诊断为食管裂孔疝并胃体疝入胸腔,经胃镜下复位后出院。然而,由于未及时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张奶奶的病情再次恶化,此次入院时,胃镜检查发现嵌顿的胃体内潴留了大量胃内容物,胃体明显扭转,CT提示胃壁嵌顿水肿明显,有缺血坏死的风险。
此次入院,张奶奶的病情已十分危急。胃镜检查发现,嵌顿的胃体内潴留了大量胃内容物,胃体明显扭转,CT提示胃壁嵌顿水肿明显,有缺血坏死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她不仅患有严重冠心病,心电图和实验室结果均提示心肌缺血,体重仅有60斤,长时间滴水未进,营养状况极差。雪上加霜的是,老人家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下肢静脉血栓、脊柱弯曲导致的严重驼背,平素体质虚弱,手术及麻醉风险极高。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张奶奶的子女经过多次家庭讨论后,决定义无反顾地冒险一搏,配合医生进行诊治。胃肠外科团队也全力以赴,联合消化内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麻醉和术后康复方案。
经过充分准备,胃肠外科疝专科团队为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胃体回纳+胃扭转复位+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胃底折叠术”。术后,张奶奶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强化治疗和监测,两天后转回普通病房,再由康复医学科联合胃肠外科护理团队进行针对性的肺、胃、认知功能主动康复训练。经过系统治疗,张奶奶的进食问题得到解决,全身状况明显改善。
食管裂孔疝是指因膈肌脚薄弱、腹腔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食管裂孔病理性扩大,食管胃结合部或/和胃等腹腔脏器进入胸腔的一种疾病。该病容易与普通胃炎、胸痛、咽喉炎等多种疾病混淆而耽误诊断和治疗。食管裂孔疝分为四型,其中III型疝(混合型疝)和IV型疝(多器官型疝)以及停药后反复发作的滑动型疝,微创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群成为食管裂孔疝的高发人群。老年人群往往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给手术和麻醉带来干扰。对于高龄、高危的手术患者,多学科协作模式(MDT)的应用打破了以往的手术禁区,为更多复杂病例带来希望。2024年国家卫健委将四级手术开展前进行MDT列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之一,旨在通过术前MDT,汇聚各专业的技术力量,综合评估患者的风险和获益比,制定全面的诊疗计划及手术风险防范处置最佳方案,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保障手术质量和医疗安全。
张奶奶的成功救治正是基于MDT模式下的胃肠外科、麻醉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和手术室等多学科集群作战、序贯治疗和协同管理的成果,也为更多高龄、高危食管裂孔疝患者带来了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赵磊 张晓宁
编辑:谭倩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