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门口上班,日子有了新奔头” 衡阳县打造136个就业帮扶车间 圆群众家门口就业梦

图片1.jpg

檀山村电机加工车间吸纳150余名群众就业。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陈曙霞 魏瑛 陈长庚 衡阳报道

“踩缝纫机月入3500元,还能给孙儿做午饭!”11月5日上午,衡阳县栏垅乡关庙村健驹汽车用品厂内,脱贫户许美兰笑得满足。十几公里外,三湖镇檀山村品强电机车间,50岁王立兵坐着轮椅组装配件:“五险齐全还管饭,家门口有了踏实活。”

这两位乡亲的新生活,源于衡阳县人社部门扶持的就业帮扶车间。如今在衡阳县乡村,越来越多脱贫户、返乡群众,靠着家门口的车间,把日子过出了新滋味。

栏垅乡关庙村的山坳间,原关庙小学旧址已变身汽车用品加工基地。2020年,村民许志坚带着对家乡的牵挂,租赁下自己曾就读的校园,创办健驹汽车用品加工厂,专业生产汽车坐垫、储物箱、靠枕等产品。

如今,车间里31名务工人员均来自周边农户,其中有特殊就业需求的人员2名、脱贫户5名,60岁的脱贫户许美兰便是受益者之一。“以前靠种地,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家门口上班,日子有了新奔头!”

车间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县人社部门的“及时雨”。“开办时拿到4万元的场地建设、租赁和水电补贴,去年光稳岗补贴就有1万元,物流费还能报销50%,又省了2万。”许志坚算起“政策账”满是感激。如今,该厂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远销中亚、中东、俄罗斯等地区,把“蒸阳造”卖到了国外,也让更多乡亲不用外出,就能攥紧“就业增收票”。

图片2.jpg

老校舍化身就业帮扶车间。

从栏垅乡往西北走,三湖镇檀山村的品强电机有限公司同样热闹。这家由本村企业家欧庆华投资建设的帮扶车间,常年吸纳150余名农民务工,生产的果汁机、破壁机核心电机,定期通过物流发往宁波总厂。

王立兵在这里干了3年,从一开始的“担心做不好”,到现在成为熟练工,每月3500元的工资让他心里格外踏实:“以前因为身体条件受限,找工作到处碰壁,现在车间照顾我,安排的活我能干,生活也有了保障。”

车间里,颜运年、彭燕夫妇的故事更让人心暖。“以前在广东打工,老人没人管,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夜里想起就揪心。” 彭燕边操作机器边说,2022年听说村里办了厂,夫妻俩立马辞工回来,“现在我俩每月工资加起来8000多,家里砌了新房,买了冰箱、洗衣机,孩子放学也能吃上热饭,这才是咱想要的日子!”

图片3.jpg

许志坚正在介绍公司生产的各类产品。

考虑到村里老人行动不便,车间还专门安排人开车送料上门,让老人们在家加工电机配件,做完了再上门回收。“在家缝缝补补,每月能赚1000来块,够买日常用品了。” 家住周边村的李桂英老人说,不用出门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伴,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目前已有50多位老人靠这种方式“居家增收”。

如今,品强电机不仅年纳税500多万元,还在三湖镇甘泉村新设了加工点,在县城开了2个厂,让“家门口就业” 的辐射圈越扩越大。

“就业帮扶车间是连接群众与产业的‘桥梁’,更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衡阳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屈晓棠表示,截至目前,衡阳县已培育就业帮扶车间136家,覆盖25个乡镇,发放帮扶补贴520余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25万元,累计带动就业7500余人次,其中脱贫户550人次。下一步,衡阳县人社部门将持续优化补贴政策、强化技能培训等,让更多帮扶车间“强起来”,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梦”,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陈曙霞 魏瑛 陈长庚

编辑:谭倩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646955/98/1541041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衡法在线
  • 法润衡阳
  • 教育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雁城警事
  • 红网小记者
  • 民政
  • 财经
  • 衡阳高新区
  • 文旅
  • 健康衡阳
  • 红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衡阳新闻
  • 头条
  • 书记
  • 市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