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巍巍,万亩油茶林次第铺展,生机盎然。
在有着“中国品质油茶第一县”美誉的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每年冬季,山茶油香飘四溢,源自大山深处的茶油走向市场,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衡南县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油茶林总面积达53.69万亩,是湖南省油茶种植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衡南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题,激活沉睡多年的山林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深化“两山”实践,让绿水青山释放澎湃动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小小油茶果,榨出“致富油”。衡南县立足自身优势,围绕油茶树延伸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因油茶而兴、因油茶而美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油茶产业年总产值43.6亿元,油茶产业成为衡南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小油茶如何撬动40亿大产业?衡南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良种破土
科技芯片托起乡村振兴“黄金果”
改革春风激荡衡南茶山,唤醒万亩林海蓬勃生机。
衡南县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三定方针破局,靶向治理林权历史积弊,创新推行“林权首次登记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机制,破解确权登记成本难题,迈出林权改革的关键第一步。
从明晰产权归属的“确权到户”,到释放要素活力的“三权分置”,再到重构发展格局的深化改革,衡南掀起层层绿色革命浪潮,让沉睡山林化作富民资本,托举起“叶子变票子”的振兴愿景。
茶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是中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百亩茶园万斤油,能娶媳妇能盖楼”——这句顺口溜在衡阳的大街小巷传诵多年,油茶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地位不同凡响。
作为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衡南是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也是湖南省“油茶大县”,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油茶、榨取茶油的传统。
茶油价格高、效益也好,但过去油农想靠种植油茶致富并不容易。“油茶树3年成熟,5年挂果,8年丰产”——漫长的生长周期让农民望而却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时间和人力成本,老百姓也觉得“不划算”。早年衡南县油茶林面积虽大,但亩产油量低,超半数油茶林沦为低产低效林。
“祖祖辈辈种油茶,糊得了口,富不了家。”这句曾经的感叹,道出了衡南县油茶产业的困局。
低产背后,是粗放管理的痼疾。农谚云“七月锄金,八月锄银”“一年荒,两年黄,三年见阎王”,强调的正是精耕细作的重要性。但现实是,许多油农疏于管理,油茶林陷入“人种天养”的困境。
改造低产林,是破解“产油难”的关键。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在提高产量中扮演核心角色。振兴油茶产业,抓“良种”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2018年,衡南县投资2000万元新建大三湘现代化优质油茶苗木生产基地,从国家林草局主推油茶品种中,筛选出“三华”“湘林210”等8个最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严格分品系嫁接、培育、供苗,保障全县及周边县市油茶苗木品质与需求。
“好苗才能有好收成。”云集街道普贤村油茶种植户盛建明说,以前的老树种生长慢、果小皮厚籽少、出油率低,销路也愁。新品种生长周期短、抗病虫害能力强、挂果率高、果大皮薄肉厚,自然不愁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我们真正成为了山林的主人,‘守好责任山,护好致富林’也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2018年,盛建明承包120多亩油茶,2024年采收3万多斤油茶果,仅茶油收入就有6万多元。
万亩山林结硕果,乡村振兴谱新篇。如今,衡南县3家良种基地年育600万株优质苗,每一株都带着科技的密码,播撒着致富的希望。
科技润林
智慧管理破解油茶“产效密码”
良种只是起点,良法才是关键。在衡南油茶林深处,一场静默的科技革命正在发生。
自2018年起,衡南县每年将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林业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林业企业用林权进行抵押贷款,其中“油茶贷”2018年至2024年实现贷款额超过5000万元,有力支持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在油茶林保险等森林保险中,县财政都按政策给予了配套资金支持。
衡南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引水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命脉。盛建明的油茶树种了6年多,灌溉方式正迎来新变革。
“最开始打井,买水泵要投入3万多,成本高。人工灌溉漏灌、水流不均,影响产量。”他说,前两年在县林业部门支持下,水管铺进油茶林。如今旧水管已拆除,即将被更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取代。
走进普贤村油茶良种良法标准示范基地,打开灌溉系统开关,2米多高的喷头飞速旋转,水肥均匀喷洒。低头细看,田埂上铺设有滴灌设备,能为每棵油茶树精准浇水施肥。
“我们把良法贯穿油茶种植全过程。”县林业局油茶办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全县普及“六化”技术:种苗良种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灌溉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多元化,已创建油茶高标准示范基地28个。
种苗优良,种植得法,油茶丰产有保障。但如何提高产业覆盖面?衡南县推出“油茶庄园”模式,鼓励村组成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通过“公司+村集体+油茶庄园”“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协同发展。
普贤村种植油茶历史悠久,但传统方式导致产量收益低,部分油茶林荒废。2017年与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深度融合,合作建设油茶庄园。2022年,普贤村流转1500亩土地给大三湘,建起油茶苗木基地,培育良种保障产量品质。科技赋能下,油茶鲜果亩产从250公斤跃升至1000公斤。
普贤村党总支书记唐华秋算了一笔经济账,油茶林经济收益期长达数十年,为增加短期收益,村里引进中药材企业,林下套种1000多亩药材。目前全村种植油茶5000余亩,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油茶满山乡,庄园经济激活沉睡山林,衡南从“人种天养”迈向“点绿成金”,朝着产油大县阔步前行。
这场始于一粒种子的变革,正将千年农耕智慧酿成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
全链生金
深加工解锁油茶“七十二变”
当油茶果离开枝头,它的价值才刚刚开始绽放。
油茶果不止能“变身”山茶油,油茶产业差异化发展,离不开精深加工。对衡南县而言,这是油茶产业的重点方向。为推动产业发展,衡南县以“龙头”带“农头”、强“工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国家农业产业化、国家林业“双重点”龙头企业——湖南省大三湘茶油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里,一场“吃干榨尽”的魔术正在上演。从鲜果到精油,从茶粕到有机肥,从手工皂到护肤品,油茶产业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油茶果榨油是常规操作。在该公司油茶鲜果榨油生产线助力下,油茶果采摘6小时内即可实现榨油灌装。洗发水、沐浴露、护发素、精油……这些产品都是“油茶造”。
据该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周魁香介绍:“目前,创新类油茶产品占公司产品份额的20%,年销售额约2500万元。”
茶粕是油茶籽提油后的主要副产物,可广泛应用于鱼塘清塘、稻田杀螺、高档草坪杀虫等,经深加工还可生产茶皂素、有机肥、饲料和抛光粉等。
“小小油茶果,全身都是宝。”衡南县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技术人员刘灿说,茶籽可压榨食用油,还能做手工皂、面膜、精油、洗发水等;果壳可加工有机肥。
近几年,衡南县支持油茶果仓储设施和初加工能力建设,推动大三湘等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模式,延伸精深加工链条,开发差异化、特色化油茶系列产品。
这种全产业链思维正在重塑衡南油茶产业。2024年,全县油茶加工企业共销售茶油超3000吨,茶籽精油和润肤油5万瓶以上,销售额达4.5亿元。
精深加工让油茶成了“摇钱树”,这滴穿越千年的山茶油,正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衡南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用科技创新解锁油茶“财富密码”,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油茶庄园模式的创新实践,在衡南县催生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维突破,构建了产业增值、生态优化、乡村振兴的多赢发展格局。
——经济效益跃升,产业增值与富民增收双突破。建成28个高标准示范庄园,油茶造林面积达8300亩,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大关,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4000元;
——生态效益彰显,绿色生产与生态保育双循环。标准化生产体系使油茶林产量品质双提升,生态保育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社会效益深化,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双提升。不仅培育了乡村旅游新增长点,更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构建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来源:《林业与生态》
作者:尹小华
编辑: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