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匠心筑梦④丨杨定军:专注“一片叶”,让茶香飘得更远
2023-05-04 10:09:38 字号:

匠心筑梦④丨杨定军:专注“一片叶”,让茶香飘得更远

茶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杨定军,就是调香的人,他在今年“十行状元、百优工匠”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新农业产业链“传统手工制茶工状元”。

近日,记者来到衡山县新桥茶叶专业合作社采访,探寻传统手工制茶的奥秘。

子承父业,技承两代人

杨定军是土生土长的衡山县新桥镇人,在茶树下长大。采茶、制茶是全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初一开始,就帮着家里做茶。放暑假的时候,早上和妈妈、妹妹一起出去采茶,晚上回家炒茶,再把做好的茶叶卖给周边的人,补贴家用。一个暑假下来,差不多就能赚一学期的学费。”杨定军回忆起自己最开始接触茶的那段时光,艰辛但有趣。“因为当时还是小孩子,跟在父母身后学习采茶、炒茶,觉得很新奇、很好玩。”

新桥茶厂是当地的一家乡镇企业。2005年,杨定军的父亲承包了这个茶厂。当时,刚刚高中毕业的杨定军便跟随父亲做了学徒,开始系统学习制茶工艺。

从2005年至2007年,他上半年在家学习制茶、卖茶,下半年则外出打工赚钱。他在流水线钉螺丝、修理货船上的机械设备,在工地上装过不锈钢门窗……从事过许多种职业。正是这段在外四处漂泊的日子,更加坚定了杨定军回乡做茶的决心。

2008年,他接过父亲的班,注册成立了衡山县新桥茶叶专业合作社,专心致志从事茶叶制作与销售,开启“茶味人生”。

行万里路,淬炼茶技艺

成立合作社后,杨定军开始从各个渠道打听市场缺失多年的衡山本地名茶“狮口雪芽”的相关技术标准。他告诉记者,“狮口雪芽”因其茶叶的外形神似狮子张嘴、漏出牙齿时的样子而得名,在1991年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中被评为“中国文化名茶”。

他和父亲曾尝试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狮口雪芽”。但是做一锅茶需要一个小时,一天下来俩人一共才制成两三斤茶叶,生产效率非常低。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先后拜访了信阳、安化、古丈等地的制茶师傅。在古丈,他每天跟着一位苗族老师傅学做茶。“我向老师傅询问诀窍,但是他什么也没说。于是,我每天就守在一旁,观察他是怎么做的。”杨定军如今回忆起那段求学时光,眼眸中都透着兴奋。“大道至简!最终我发现没什么特殊秘诀,关键在于揉茶手法上的差异。我很兴奋地将这个发现告诉了老师傅后,看到老师傅脸上露出来微笑,我就知道我猜对了。”

据杨定军介绍,老师傅主要是一边揉捻一边做条,也就是在揉茶时将揉捻、造型、提毫一步到位,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以前做一锅茶需要1小时,现在仅需15分钟。“通过这种手法制作的茶,条形更加匀整、紧实,颜色更翠绿、鲜亮。”

2012年,狮口雪芽的生产工艺流程逐渐成熟。狮口雪芽在2016年衡阳市“衡茶杯”、湖南省首届“潇湘杯”名优绿茶评比中荣获金奖。“狮口雪芽”成为衡山县新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金字招牌”。

在淬炼茶艺过程中,杨定军感受到匠心的弥足珍贵。“要干好一行,一定要热爱、坚持与专注,多走多学多看多想。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打磨技艺,让自己真正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杨定军对加工的茶叶进行挑选。

此次技能大赛分为理论考试和现场实操两部分。高中毕业的杨定军虽并未在学校里接受过系统的茶学理论学习,理论考试却比第二名高出十多分。“我的理论知识都是这么多年在全国各地跑,每次与专家交流时边学边记,慢慢积累下来的。”

持之以恒,茶香溢百年

四月芳菲,春意盎然,茶园内外一派繁忙景象。

▲茶农正在采摘鲜叶。

青翠连绵的茶山上,一芽两叶,一提一捏,嫩绿的鲜叶在茶农指尖穿梭;制茶工厂内,机器轰鸣,刚采摘好的鲜叶在生产线上进行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合作社门口,杨定军正在将一箱箱生产包装好的茶叶搬至小货车上,准备发送给客户。

▲杨定军将茶叶放入机器中。

近年来,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升级换代,新建了原料间、加工车间、烘干车间、半成品库、包材库、包装车间,实行机械加工与手工制茶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虽然推进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是大势所趋,但对于高品质茶叶来说,手工制造还是不可或缺的。”杨定军认为。

▲杨定军正在进行揉捻工序。

“机械茶靠的是仪表上的‘度’,而手工茶靠的是心里的‘度’。机械茶标准化生产稳定且产量高,但是没有手工茶的精细和高品质。”杨定军告诉记者,“‘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人能够充分摸清楚茶原料的品性,然后通过手工技术把茶的品性优点发挥到最大。”

虽然在衡阳,杨定军和他的茶厂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但在每年忙过春茶采摘季后,他仍然会走出去,到全国各地的茶企、批发市场看看,与茶农、茶商进行交流学习,既是为了精进技艺,同时也在寻找新的商机,不断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他的目标很简单,希望能做成一个小而精、精而美的百年茶企,让岁月留痕,茶香溢百年。

来源:掌上衡阳

作者:邓定蓉 王皓永 颜艳妮

编辑:王新凤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