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祁东:民间艺术“骨牌灯”传承700年 一副“好牌”闹新春

????_20190212161729.jpg

“骨牌灯”重现江东村。

????_20190212161719.jpg

2月11日,正月初七日晚上19时,湖南祁东县步云桥镇江东村的乡间小道上,阵阵敲锣打鼓声划破了夜间的宁静。尾随其后的是50余米长的彩灯队伍,正浩浩荡荡穿梭在村子各院落间。

????_20190212161724.jpg

“骨牌灯”是以牌灯为主,中间穿插有鱼灯、彩龙、彩旗等。

红网时刻衡阳2月12日讯(通讯员 付姣龙 彭理 记者 王敏)“我们‘三官骨牌灯’选在春节出灯、闹新春,在村里展演为村民祈福,意为新年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月11日,正月初七日晚上19时,湖南祁东县步云桥镇江东村的乡间小道上,阵阵敲锣打鼓声划破了夜间的宁静。尾随其后的是50余米长的彩灯队伍,正浩浩荡荡穿梭在村子各院落间。

据悉,“骨牌灯”为三官村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是一个集体表演,每次组织展演,算上敲锣打鼓及工作人员,都要上百号人,因而,阵势庞大、气势恢宏、热闹非凡,成了骨牌灯舞表演的特色。每逢春节、元宵节期间,“骨牌灯”会与龙灯、鱼灯等一起走街串村,玩起来有板有眼,变化多端。过去生活条件艰苦,祖辈定下规矩,再苦再穷,二十年必演一次。解放后,三官村已总共在1968年、1974年、1994年分别组织了3次展演。并村后,三官村与周边村子合并为了江东村,在2015年元宵节展演过一次。

时隔几年,江东村两委将“三官骨牌灯”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方筹资,村民自发无偿参与,历时一个多月的紧张排练,“骨牌灯”重现江东村。

当天出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76岁。52岁的罗大姐告诉笔者,“骨牌灯”虽不是年年出灯,但自己也从十几岁看到了五十二岁,家中大伯原是骨牌灯队伍的一把好手,后来年龄大了身体不便,这是自己1994年接下了灯后的第三次出灯,虽然当天晚上气温低,但大伙出灯的热情丝毫不减。

祁东县非遗中心负责人介绍,“骨牌灯”就是由骨牌演变而来,源于明朝永乐年间,在步云桥镇三官村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骨牌原是用动物骨头作成的牌,形同现在的麻将。相传,明成祖帝平时喜欢打骨牌,一陈姓侍郎官为了更好地侍奉皇上,想方将骨牌放大若干倍做成牌灯,四面糊上相应的纸,内置一盏发光的油灯,纸上贴上牌点子或单个汉字,灯牌的下方接立一根长杆,编排成各种舞耍套路,皇上观赏后,龙颜大悦,并准其流于民间,以示与民同乐,“三官骨牌灯”也由此而来。

另“骨牌灯”是以牌灯为主,中间穿插有鱼灯、彩龙、彩旗等,还有中西两支乐队进行伴奏,一百多号人在阵图中穿插奔走,阵容庞大,队形变化多端,场面壮观,热闹非凡。此项民间艺术活动,都是村民自发参与,一般在春节期间展演。其表演套路分三大类:一为挂对联,二为河海系水(即队形),三为阵图。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官骨牌灯”自初七出灯后,春节期间还将在步云桥、太和堂等周边乡镇多次表演。截止在元宵节前,祁东县西边区部分乡镇及附近村民可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多场次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非遗文化大餐。


来源:红网

作者:付姣龙 彭理 王敏

编辑:王敏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y.rednet.cn/content/2019/02/12/476445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衡法在线
  • 工信
  • 法润衡阳
  • 时政·衡阳
  • 县(市)区
  • 经济·衡阳
  • 社会
  • 民生
  • 问政
  • 雁城警事
  • 乡村振兴
  • 清风衡阳
  • 科教
  • 应急
  • 民政
  • 财富
  • 园区
  • 汽车
  • 房产
  • 文旅广体
  • 健康
  • 松木经开区
  • 精彩视频
  • 综合专题
  • 新闻H5
  • 政务新闻
  • 公示公告
  • 最美衡阳
  • 呼声
  • 论坛
  • 头条
  • 新闻焦点图
  • 微博
  • 书记
  • 市长
  • 通讯员文集
  • 新闻推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衡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