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衡阳4月13日讯(记者 谭倩 李璐)“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这是曾国藩对衡阳古书院的评价。
雁城风暖,万物复苏。春天悄然而至,我们还在抗击疫情,但云海、古树、群花仍在,星空、书院、日出仍在。
石鼓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国家级4A人文旅游景区。
公元806年,唐朝隐士李宽在石鼓山上筑庐“求真观”,即为石鼓书院雏形。石鼓山自古就有“石鼓江山锦绣华”之美誉,衡阳古八景的“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亦在此地。山体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露天磨崖石刻,这在我国现存古书院里是绝无仅有的。
公元805年,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赴任途中路过衡阳,赋诗一首《合江亭》,其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成为后人争相传送的佳句。公元997年,宋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书院。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与岳麓、睢阳、白鹿洞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此后,众多名家贤达纷至书院讲学,朱熹、张栻、曾熙等更是其中翘楚,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杨度等一大批济世之才也由此走出。
石鼓书院建于唐,扬名于宋,繁盛于明清,又在近代毁于日寇炮火,几经兴废,最终于2006年在原址上照旧重修。如今的石鼓书院已恢复了中国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三大功能,并延伸开展了“石鼓书院大讲堂”、启蒙学子开笔礼、传统文化义务讲解等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为湖湘文脉传承再添新彩。
石鼓书院在教学授徒中始终坚持将儒家经典与康济时艰相结合,以义理之学育人,铸成了鲜明的精神文化内涵,那就是济世恤民的强烈爱国情怀,并由此衍生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明道义正人心的尚德精神,为有用之学的务实精神。
行走在石鼓书院内,依稀可见当时学者大儒神采飞扬地讲课、莘莘学子聚精会神聆听的情景,作为儒学思想千年发展脉络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座书院的一砖一瓦留下了它独特的历史痕迹。历经1200多年的沧桑,今天的石鼓书院旧貌换新颜,是集讲学问道、觅石探幽、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想一探中华思想文化发展脉络的人们。
来源:红网
作者:谭倩 李璐
编辑:王敏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