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8日讯(通讯员 包一峰)“劳务费全部还清了,感谢法官的耐心调解!”邹法官收到当事人李某托朋友发来的这条微信,字里行间不仅饱含对法院高效化解纠纷的肯定,更是衡阳县法院践行坚持司法为民的生动体现。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当沟通存在障碍,司法温度要如何抵达?近日,衡阳县法院洪市法庭通过一场“无声”的调解,成功调解一起当事人双方均为聋哑人的纠纷,为聋哑务工者李某讨回公道,让公平正义在无声世界里抵达。
这起案件源于一起看似普通的劳务纠纷。杨某雇请李某在广州为其刷墙漆,2022年5月,杨某向原告李某出具借条一份,承诺支付14600元工资。杨某仅于2024年9月支付李某2000元,剩余12600元迟迟未兑现。辛苦劳作的血汗钱拿不到手,李某无奈将杨某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在梳理基本案情时了解到,双方系聋哑人,沟通交流有所不便,且面临经济困难。得知无法联系杨某后,承办法官多方打听寻找,根据户籍地址,最终通过杨某母亲与其取得联系。
为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司法资源,承办法官决定优先采用调解方式处理此案。因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如何了解当事人对该案的具体意见,充分保障其诉讼权利成了摆在承办法官面前的一道难题。更棘手的是,在与李某沟通时,承办法官发现他文化程度有限,文字理解存在障碍,沟通再次受阻。承办法官没有轻言放弃,迅速转换思路,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文字、图片表情等方式,借助原告朋友的协助,为双方当事人搭建沟通桥梁。
与以往调解现场不同,这次没有激烈的辩论声,取而代之的是指尖的比划、屏幕上的文字。承办法官耐心释法明理,入情入理地进行协调,强调聋哑务工者李某谋生之艰,警示恶意欠薪法律后果,并提出合理调解方案。
在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化身“传声筒”,突破沟通障碍,引导双方轮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同时耐心释法明理。在一字一句的文字往来下,当事人“说”得清楚,也能“听”得明白。
尽管过程有些繁杂,但承办法官始终坚持一个“慢”字。经过不懈努力和多方协调,对方态度逐渐转变。最后,双方终于达成一致,被告向原告支付欠付劳务款,原告撤诉,该案得到圆满化解。
来源:红网
作者: 包一峰
编辑:丁晴
本文为衡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